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十五说山水画

北京白癜风医院电话 https://m.yyk.99.com.cn/fengtai/68389/lianxi.html

导言

古人作画皆讲究风水,乃不言之共识,只不过当时方术,非儒家正业,如标举方术,为文人所鄙薄,故大多数士大夫、文人对此都含糊其辞,讳言避之。然暗地里无不学之,信之,用之。

前几日我写《浑厚华滋:黄宾虹的现代艺术哲学思想管窥》用风水学知识看黄宾虹所作之画,多颇合风水大旨,可见其对此也是谙熟的,只是不言尔。

今年轻人学画,多不懂这些,大多是乱画,乱组合,龙脉水口屋宇等乱处置,殊不知这些都是有违大自然和谐之法则的。藏家对此也不懂,买回家去,也是乱挂,不讲究风水方位,将这些“魔形鬼态“放在家里,很可能招来鬼劫气,是很不吉祥的。这不是迷信,而是违背天人合一,天道惩戒而已。

正文:

清代画论《画筌》、《麓台画跋》、《雨窗漫笔》、《绘事发微》等皆主张作画亦讲风水,似乎在清代此为绘事之共识。然探赜史书,会发现宋元以来之画论,无不与历代风水、堪舆学著作相关。特别是《皇帝宅经》、《管氏地理指蒙》、《青囊海角经》、《地学简明》等与山水画论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很多画论中不少句子就是照搬这些风水、堪舆学文本。

以风水指导绘画,此观念也一直是历代画手作画无需言明之基础思想。对此,荆浩、王维、李成、黄公望等山水大家都有言及,其中论据最为确切的当属郭熙与郭思父子的《林泉高致》。

郭熙早年本身就是风水师,在江湖以方术行业。其子郭思在《林泉高致》序言中有记载,其言:“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游艺于此而得名。然于潜德懿行,孝友仁施为深,则游焉息焉。此志子孙当晓之也。”[1]此外,在《林泉高致》正文当中还有言及李成子孙昌盛,乃是懂得“画亦有相法”之故。

古代风水知识,广泛运用于卜居、堪舆等生活实践中,也一直是古代士大夫、文人必备的基础性知识,只不过当时方术,非儒家正业,如标举方术,为文人所鄙薄,故大多数士大夫、文人对此都含糊其辞,讳言避之。然暗地里无不学之,信之,用之。

对于作画亦讲风水之原委,史箴先生在《山水画论与风水过从管窥》一文中有分析,他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它们两者在山川自然的审美观照上是相通的;其次,是风水胜境引发山水画家钟情;再则,是山水画的缘起与风水地理相关。[2]

山水画最初实源于测绘、地图学,以及营建住宅、陵寝、丧葬等山水堪舆之术,最开始的画家在观照自然的时候,也是用此类知识与思维,如秦汉时堪舆学中的形法观念(也即唐宋以后的形势宗)以卜居,追求天人合一之生活环境,它是与人之生活息息相关的。也因卜之、营之、居之,而才有卧之、游之,进而可以诗之、画之。

今从三个主要的角度出发,谈谈山水画当中的风水思想,以及如何运用风水学看传统山水画。

一、相山寻龙,看山水大形势。

山水画有主山、主脉,它决定了整个画面的大形势、格局、架构。在风水学上也类似,那就是相山寻龙。风水学中所谓“龙”,窃以为《青囊海角经三·觅龙》诠释得最为贴切,其言“龙为阳物变化神,妙合阴阳本无垠。”[3]风水学将大山脉譬喻为“龙”,其形上学意味极浓,不过按照中国传统形势宗也好,理气宗也好,它确实是存在的。而要寻龙,关键在抓脉望势、审气。对此《青囊海角经·形气篇》言:“宇宙有大关会,炁运为主;山川有真情性,炁势为先。”又言:“认龙之气以势,认穴之气以情。”[4]《管氏地理指蒙》亦言:“寻龙必有经,有经必有序。乘其宗,原其祖,据其荡,审其气。”[5]

“龙”除了有气势之外,还要有迎气、贵气、吉气,这些都是生气的分殊。所谓的生气,说的是山脉动植物等要多元、丰茂、秀美,有氤氲之韵,生生不息。甚至可以说龙本质上就是传递生气的大山脉。

大山脉旁边的小山脉或小山丘,也即砂,同样不可忽视。它们是龙脉中吉地周围的群山,对龙脉起着拱卫、护卫的作用,使龙更聚气。古人所谓“察砂”就是对龙脉周围山群的考察。而俗称的四神砂,即是青龙、白虎、朱雀与玄武。想必这已经是常识了,故吾不赘言。

龙也好,砂也好,都要有“气”,因有气,而可以有神,对此《地学简明》说察地有三者,理会、意会与神会。《管氏地理指蒙》也说:“气著而神,神著而形。形而有者,皆始于无。无变而有,有穷而变。变之道,必复于其初,形复于神,神复于气。往来一气兮,理何殊于转车。[6]

至此我们可以深切的明白,为何山水画也强调气,强调神,这种气神观很可能来自风水学。在风水上看山,叫相山,而在绘画上,叫相画。《管氏地理指蒙》言:“寻龙之术者,称之曰山水之士。”[7]而风水地理又称山水之术。巧妙的是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论山水画家,也称为山水之士,而称山水画,也叫山水之术。这绝不是巧合,而是山水画源出于风水学。窃以为绘画借鉴风水学思想,至少在秦汉就有,并一直持续到明清。例如清初笪重光《画筌》言:“分五行而辨体,峰势同形,谙于地理。”并强调:“云里帝城,龙盘而虎踞;仙宫梵刹,协其龙砂;村舍茅堂,宜其风水。”[8]

另外,历代画论中不少论断,其文本源头也是来自于风水学。如郭思《林泉高致》言:“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地烟云而秀媚。”此观点在成书于郭熙之前的《青囊海角经四·水法》早有论及,其言:‘有山取山断,无山取水断。夫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9]郭氏父子自身深谙风水,不过把风水学上的常识融进画论罢了,此类观点相近的文本,历代画论中俯仰即是,不胜枚举。

具体到山水画的创作与鉴赏,相山寻龙,看山水大形势同样是一大原则。例如,清代王原祁《雨窗漫笔》言:“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兼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知所矜式···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10]在创作上以龙脉气势为胜的,窃以为当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李唐《万壑松风图》、范宽《溪山行旅图》等。其中范宽《溪山行旅图》最为典型。主峰坐南朝北,气势雄峙,为画中龙头,龙脉则隐在画后,绵延而去。左东右西分别为青龙白虎山,而前山在北,应为玄武。右上一线瀑布直下,前方溪流蜿蜒曲折,云气留白,一支骡队自右下角缓缓慢行,山水行人一派和谐,如入仙境。但是寻龙也要辩证的去分析,因龙亦有常变,局正有奇,不要循规蹈矩的认为龙只可居正而不可有奇。关键在掌握其规律机窍,如此才能学会活学活用。对此《道法双谈摘句》提醒得极好,其言:“山川之形,不外方圆曲直。山川之势,不外远近高低。山川之体,不外水泉土石。山川之变,不外辟往来。山川之情,不外生克制化。探其赜,虽万变莫穷,握其机,殆一笑可破。古人千言万语,皆为未悟者设法。若从头脑上见得,即所称方便,法亦属赘辞。”[11]

二、察水化气,体山水氤氲之美

风水光有龙脉是不够的。真正的好风水,强调龙真(不散)、气旺、砂秀、水抱,穴要(准确,找到点)、向吉。其中水也是极其重要的。如《青襄海角经四·水法》言:“穴虽在山,祸福在水,所以点穴之法,以水定之。山如妇,水如夫,妇从夫贵。如中原万里无山,英雄迭出,何故?其贵在水。”[12]那么如何看水呢?

首先,水不是独立的存在,其与山形、砂穴、气脉等息息相关。如《管氏地理指蒙》言:“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界其分域,止其逾越,聚其气而施耳。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塞而不理。山如兵,水如城,驻兵之地,非城不营;山如堂,水如墙,高堂之居,非墙不防;山如君,水如臣,君臣都俞,风化斯淳;山如主,水如宾,宾主雍容,情味相亲。”[13]又曰:“凡相山之行止,必以水为去取。水有内外,山有行贮。见其精神,见其气宇。”[14]其之所以强调水与山相互配合,乃至为了查看水之来势、来源,以及水之走势、走向。

一般来说水,高山、深山,或者说草木丰茂的山,其所出之水。则清澈见底,恰如古人言山清则水秀。这样的水,水质好,有生气。

另,水不要太直,古人常以曲为美。故《青乌先生葬经》言:“山顿水曲,子孙千亿。山走水直,从人寄食。”[15]

气为水之母,察水之外,还需进一步将水还原,使之化气,如此万物才能进一步循环。正如《道法双谈摘句》所言“金须火液,雪待日熔,化气之妙,术家所谓改神功,夺天命也。龙有龙之化气,穴有穴之化气。”[16]

再则,风水学中龙、穴、气等如金木水火土一样,是可以相互转化与制衡的,所谓:“天下之物,非生不成,非克不胜。不制则太过,不化则不新。人知有生之功为妙,不知化生之功尤妙。有生有克,有制有化,而后可以神。”[17]龙、穴、气等虽为大的形势,但是内部却也是理气,有着紧密的生克之理,故形势宗与理气宗其实是可以相互配合的。如《青囊海角经四》言穴法:“天地一气,赋万物以动植,禀五行而化成。气乃水以为母,物非土而不形。构阳精与阴魂,实同出而异名。况千形万态之难状,举一言半句而粗陈。苟得其机,管取多多益辨。如穷其趣,自然个个分明。盖闻龙之形势,在于山头;穴之元妙,不离坐下。”[18]

一般来说,好的风水山脉,是多土少石的,如此山脉平稳,不要太悬峭,水则要清澈弯曲,如此龙则具有生气、迎气;砂则可以聚气、藏气;水则可以载气、纳气。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这种堪舆之法,适合于圣贤之地,因为它要求多土少石,然仙佛之地,则相反,它需要多石少土。故此古人常说,圣贤之地,清奇秀雅。仙佛之地,清奇古怪。由此可见古怪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山川砂穴的生化制克,否则魔形鬼态,则可能有鬼劫气,其地必产妖孽。

吉凶关键在掌握其气局之性质,是关乎内外?还是关乎正邪。内外则和合之,对此《青乌先生葬经》言:“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察以眼界,会以性情。若能悟此,天下横行。”[19]其中“内气萌生”指穴暖而生万物;“外气成形”指山川融结而成之形象。若关乎邪正,则用正气,而避之邪气,或者以其他气冲之、救之。

窃以为历史上最能体现察水化气,体山水氤氲之美的作品,莫过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本身就是道士,卜算、风水等自是谙熟,整幅作品,龙脉绵延,山势不断,远近疏朗,中心主山正是风水上所谓的朝供俯首。另,林木葱郁,砂、穴、水口皆藏风得水,生机盎然,每一帧画面都可游、可观,亦充分体现出风水上可居的学理。

未完待续···

节选自裴满意著作《契于一如》

往期精彩回顾

第一部分东方艺术美学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美学散论(一)说日本物派艺术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美学散论(二)说日本“间”的文化意味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美学散论(三)说黑色及其美学价值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美学散论(四)说上古巫术的多元媒介价值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美学散论(五)说日本民艺中的如心之美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美学散论(六)说“涂抹”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美学散论(七)说“写色”

第二部分东方艺术哲学要义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一)说圆○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二)说“空”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三)说“易”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四)说冥神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五)说轻安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六)说般若逻辑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七)说泰古无间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八)说元气元神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九)说庄子天倪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十)说庄子天放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十一)说真幻相即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十二)说观象授时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十三)说上古空间(方位)观念

裴满意丨东方艺术哲学要义(十四)说《尚书》“允执厥中”思想

第三部分艺术哲学研究散论

裴满意丨艺术哲学研究(十四)试论古典园林空间美学思想对当下艺术策展与布展的启示

裴满意丨艺术哲学研究(十三)关于美的本质的再讨论

裴满意丨艺术哲学研究(十二)艺术与艺术哲学新论裴满意丨艺术哲学研究(十一)论阿兰·巴迪欧艺术哲学的当代启示裴满意丨艺术哲学研究(十)肉身成道:试论现场艺术的亲身哲学裴满意丨艺术哲学研究(九)不动的移动:对“线”的哲学的再思考裴满意丨艺术哲学研究(八)用思想去言说:艺术作品签名与命名的哲学性辨析裴满意丨艺术哲学研究(七)方以智“道艺”思想的诠释与延异(下)裴满意丨艺术哲学研究(六)方以智“道艺”思想的诠释与延异(上)裴满意丨艺术哲学研究(五)后人类专题: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2)裴满意丨艺术哲学研究(五)后人类专题: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1)

作者简介

裴满意:自由文化学者、独立艺术家、诗人、艺术批评与策展人。字非一,号苦口师、临川南斗,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生活工作于上海,现为中国首家园林美术馆澄元美术馆学术总监。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方面,注重探索具有东方自我文化根性、脉络体系、哲学思想与精神高度的当下艺术。主张理论与创作兼容,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相互打通。研究领域涉及儒释道文化、东方美学、西方艺术哲学、中西方文艺思想、当代艺术、现代书法、书写艺术、书画鉴定等,各类文章已过百万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wkzyj/44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