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冬之兰正邂春而开

兰花草.mp:06来自小波摄影

写在前面

江湖路远而岁月匆匆,站在庚子年,经历疫情后我在思考,将如何面对暮年时自己的定格?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定格在一张照片、一篇文章、一段墓志铭,如何定格取决于一路上遇到的人与事交融出怎么样的花火!

前年萌发用文字去记录身边的奇人趣事,近来写了一篇关于故乡、亲人、兰花串联的短文。与好友交流,他督促我从这篇开始连载去写。我心惶恐,因功底浅薄,写文劳神费力。想来还是鼓起勇气答应下来,就是写的不妥又如何,总要去尝试让身边的江湖转化为文字来沉淀下快消时代随时散去的记忆。我们在活着也在死去,我想我终其一生会用相机与文字去记录,流梭于生命中的那些定格!

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兰花最早进入我印象中应该是小时候舅公来看奶奶,时常会背着一袋草,奶奶做老家的小吃·麦饼招待,叫上我过去一起吃。那个物资相对贫乏的年代,小孩子除了贪吃外,更是对舅公背得这袋长得不一样点的草充满着好奇。那时候山里兰花很多,可大多数人并不留意,乡村人民吃饱饭干农活是日常追求,并没有养花这等生活闲情逸致。听舅公说这袋草是挑到镇上去卖,当时好奇心就更足了,山外镇里的人为什么会买这些草?

念书时,有一篇文章叫《兰花草》,随之这首校园民谣流行开来,才知道舅公背着的那袋草叫“兰花草”。大学痴迷读一些介绍民国的书籍,方知这首歌原是胡适先生早年写的一首叫《希望》的白话新诗改编,大学后期正值自我思想从鲁迅到胡适转变阶段,对这首歌、乃至对兰花就自然而然开始产生了蛮大的兴趣。时至今日,走在街上常会遇到洒水车开过会循环播放《兰花草》。

从幼年在山村里相识一株草一朵花,到少年时不自觉地哼唱的一首歌,再到青年时读起的这首诗。这是一个山里的孩子从幼年到成人认知外面的世界一条线,这条线串联起我的好奇、憧憬、希望之心。

每逢春节假期,会和父亲或其他亲友一起去山里挖兰花,有时越过数座山峰寻兰不得踪影,而就在弯腰穿梭在密林刺丛中失落之余,低头处余光闪现,眼睛因一扫望见兰草而欣喜若狂。这又让我完全忘记了身体的疲乏和手上的灌木刺伤。今年春节和父亲、表哥一起去挖兰花,和表叔分享时说到:挖兰花的过程比兰花盛开时带来的芬芳,更让人理解为什么每年坚持在冬季会上山去挖兰花草,因为挖的过程正如胡适的那首诗,我们渴慕的是对自己喜爱之事,充满希望的追寻。

胡适访友,分别之际,好友相赠于他兰花,照料之余,写下此诗,他写道:“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这个春节我对胡适写诗的心情感同身受,早晨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先看看兰花,移至阴凉处,夜间搬置在露天过下露水,花开之时放于居室,送来一帘幽梦。在家办公期间,稍有疲惫便去看看它,一日看不下三回,排遣压力。近乎一个月的照料,心态也经历了起初“但愿花开早”到“静心等绽放”的转变。

我喜欢用摄影去记录生活点滴,自然少不了拍下兰花成长的过程。从山上挖兰花,到种在花盆中,看着花蕾如雨后春笋般冒尖生长,它陪伴我在家时间,成了一种能让我内心静下来的乐趣。有人把兰花玩成雅趣,成了一门生活美学;有人专靠养花为生,供给达官富人;有人的生活中一盆兰花在陋室,芬芳飘自寻常人家。张伯驹为潘素的那副名画《素心兰》配的诗最后一句:“素心花对素心人”,我觉得是真正懂兰、识兰、爱兰之人的心声,兰花是一种淡入淡出的幽香与淡雅,以草木为伍,不与群芳争艳。它最能体现在浊世中保持清澈的素心人的心境!

每年从山里挖到兰花草,亦会整理几盆带回城相赠于好友!楚辞中有很多关于兰的优美诗句,在这个春天家里兰花盛开之时拍下照片,发给这个特殊时期楚地武汉的朋友们欣赏,愿他们早日恢复自由,出来看看外面的春暖花开!

对于骨子里充满乡土气息的我来说,与其说自己爱养兰花,更不如说是自己内心深处一种对乡土的挂念。这种挂念并不是文思上的乡愁,而是对依旧在老家我最敬重心爱的奶奶的思念,对父母期望年老后落叶归根的一种理解!

此时在故乡的大山深处,树荫下,经冬之兰,正邂春而开,幽谷自芬芳!

摄影记录

九头兰绽放

未绽放之时

花蕾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jyzyj/324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