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方艺术史艺术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

01

艺术是什么?

诚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人眼中对艺术的理解肯定也各不相同。

艺术,是精神熏陶?是阳春白雪?是装13?还是故作清高?

答案永远留给观众自己。

02

我上学时很喜欢历史课,但如果真的读古言史书,我还是非常头大。

首先,史书非常晦涩难懂。文言文和白话文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有的可以连蒙带猜,遇上生僻的字词,就只能望天兴叹了。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很多史书充满“学究气”,缺乏趣味性,总是把人“吓跑”。

我想,当年编写史书的那些人,肯定不会想到,这些书将来会面向普罗大众吧,所以对于书的趣味性和易读性,考虑的也不会很多。

所以,在这第一点上,我就很佩服当年明月。

虽然很多人说他写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书籍中,有些内容和历史不符,但还是不能撼动他在我心中的地位。

《明朝那些事儿》对于我的意义在于,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历史也可以写得这么有趣,这么生动。它塑造了无数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也揭开了明朝神秘的面纱,让它背后的故事更加广为人知。

关键是,读这样的历史故事,你完全不会感觉累——它总是让人欲罢不能,期待下回分解。

笑着哭着,一段历史就说完了。

03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意公子的《大话西方艺术史》和《明朝那些事儿》有异曲同工之妙。

易公子,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创始人,在大众艺术普及领域深耕8年,一直坚持“让艺术更轻松有趣”的理念,用让人听得懂的话,讲新奇有趣的艺术故事。

在《大话西方艺术史》这本书中,这个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我一直觉得,艺术是一个曲高和寡的东西。一般人不喜欢,喜欢的人却看不懂。

中国的艺术,好歹咱也熏陶了这么多年,多少能猜个大概。

而西方的艺术,隔着大西洋、太平洋,隔着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时真的是很无能为力。

能把各个艺术流派的“前世今生”整明白,还真的需要一定积累。

所幸,易公子没有让我们失望。

对于西方艺术,我们很多人了解的,可能只是那些特别拔尖的名家名作。

是那副似笑非笑的《蒙娜丽莎》?是那个总是托腮思考的《沉思者》?或者是那个《断臂的维纳斯》,总是像肩膀上搭一个毛巾去洗澡的《大卫》?莫奈的《睡莲》或者是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除了这些艺术作品带来的震撼,它们背后的故事同样精彩。

而在《大话西方艺术史》里,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故事。

没有故作高深地卖弄情怀,也没有大谈特谈“透视法”等专业术语。有的,只是如话家常般的语言,时不时地,也会对某个艺术作品抒发点小情怀,但是读来也并不让人反感。

尽管一个时代可以把人压抑到扭曲、变形,但坚强的人类永远不会倒下。

于我而言,艺术第一次走下了高不可及的神坛,从俯瞰众生的女神,变成了你我都可一睹风采的女子。

原来艺术也可以很简单易懂。

细节处,每个章节的开篇总是充满很多乐趣。

介绍印象派的莫奈时,是“来一张年的《睡莲》压压惊”。

介绍拉斐尔时,就变成了“你才是妈宝男呢,哼!”

到了雷诺阿的部分,就成了“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

网络流行语用得甚是熟练,读来总是会心一笑。你看,明明是介绍艺术史这么正经的事情,就这么轻松愉快地开始了,对“艺术”的畏难情绪立马少了许多有没有?

04

介绍艺术史,一些代表性的名作肯定是绕不过去的。

书里在贴出名作赏析的同时,还会把重点部分单独截图解析,简单直接,让人一目了然。原来看不懂的艺术品,这一提醒,马上茅塞顿开了。

据说全书一共收录了件名画经典,介绍了超过20个艺术流派,以及40位艺术大师。

从“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到莫奈、高更、梵高、毕加索、达利......反正在艺术史上有点名气的,基本都在这里了。

从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再到印象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不要被名字吓跑,一本书就让你走遍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

每篇结尾的“意公子说”,会对艺术流派做一个小结,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

好的艺术不一定是美的。美的东西直接取悦人的感官,让人看了觉得很愉快。丑则相反,它会刺痛感官,让人不得不去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在很多时候,丑比美更加深刻。

唯一感觉不足的是,每个章节展开的内容太少,每次刚读到兴头上,那边就报幕了:对不起,本章结束了。

不过,作为一本入门级的艺术书籍,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很多网友说,自己竟然很愉快地看完了这本书,我想,“阅读完成率”本身也能说明这本书的成功了。

05

但凡标榜“文艺青年”的,肚子里没点货,还真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自己喜欢艺术。

因为我喜欢看各种艺术展,所以别人一直说我是“文艺女青年”,但真应了那句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很多展品,我也真是……看不懂。

但是也不好意思说看不懂,只能一边赞叹,一边百度搜索。

现在好了,看了这本《大话西方艺术史》,对西方艺术的各个流派,我已经有了初步印象,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看不懂那些“高深莫测”的艺术品了。

不管是为了面子(显摆)还是里子(艺术熏陶),我觉得这本书都是极好的。

蓬皮杜夫人肖像

纵观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历史,也能发现,艺术作品的表现对象,是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两个手的打不过四条腿的,所以画的多是动物一类的。

而随着经济的发现,人开始逐渐成为艺术作品的中心。希腊神话中的各路神、宗教中的神和他的故事、贵族、平民。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好不热闹。

和任何的艺术发展史一样,西方艺术的发展不是一路向前的,她如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前进两步,看了看路,可能还会后退三步。

新与旧轮番登场,艺术也在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

艺术的三千面向,你总可以找到一款自己喜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jyzyj/424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