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光,年生,山西省五台山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协理事,山西省忻州市政协学宣委副主任,五台县政协常委,中国徐悲鸿画院画师,东光美术馆馆长,忻州市美协副主席。先后师从著名画家陈巨锁、张启明、孟炳亨、李起、老甲、王文芳、石齐、白羽平等先生。
先后于年、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两次个人画展,并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美术作品展”“全国首届草原情中国画作品提名展”“第二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齐白石奖中国画书法作品展”,并四次荣获优秀奖。
年10月在山西省美术馆及忻州市举办了“韩东光乡情画展”。年5月1日在北京琉璃厂宏宝堂举办“韩东光乡情画展”,同年11月11日在家乡忻州成立“韩东光美术馆”。年5月1日“东光艺术馆”揭牌仪式在山西忻州市隆重举行。
拍摄专题片9部,由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北京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摄制并播出。
作品与传略发表于《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荣宝斋》《画廊》《收藏家》《美术博览》等杂志。出版个人画集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韩东光》《红旗60家·韩东光卷》《名家名画·韩东光乡情作品》《中国美术家大系·韩东光卷》《大匠之门·韩东光水粉写生精品》《大匠之门·韩东光水墨乡情精品》《大家气象·韩东光水墨乡情》等18种,并由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塬上银装》×68cm年从走出家园到回归家园
——关于韩东光的艺术追求
贾德江
纵观韩东光的艺术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对艺术无比执着的艺术家,从走出家园到回归家园,从写实到写意,从彩墨到水墨的山水画创作,以及相向而行的水粉、油画风景写生,始终以他家乡佛教圣地五台山和晋北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为创作主线。这使得他的艺术不仅横跨中西绘画两个领域,同时反映他不断求新图变超越自己的诉求。
他深爱自己的家乡,总是想方设法以多种语言多种形式表现家乡的美景,抒发自己挥之不去的乡情、乡恋。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国画还是西画都充溢着浓浓的思乡情结,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这应该和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历有关,也和他的性格相联系。
《月色》68×cm年年,他出生在五台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自幼家境贫寒。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更没有可以炫耀的学历。他对绘画的兴趣还是迫于生计,是父辈把他送去学木匠手艺开始的,其间因雇主要求在家具上描绘漆画,韩东光只得拿起画笔,画的内容多为花鸟鱼虫、四季山水、龙凤呈祥之类图画。就是反反复复地画这些漆画,韩东光熟练地掌握了民间绘画的工艺,打下了早期的造型和色彩基础,兴趣亦与日俱增。为了提高绘画技艺,他几经周折,报考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接受了中国画基础训练,心中也萌发出用画笔表现家乡山水的欲望。
《塬上雪》×68cm年作为农民的儿子、大山之子,韩东光具有坚韧顽强、吃苦耐劳、不甘于贫穷的性格和心志。穷则思变,他决定要走出家园,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拜师求艺,让自己的羽毛更加丰满,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年9月,韩东光不再满足于自学,也不甘于在低层次的绘画水平上徘徊,便带着简单的行装,背井离乡,赴京城问学,希冀能够在北京画院山水画研修班进修。
《北京胡同》×68cm年他的绘画基础薄弱,水平不高。他的厚道和真诚,以及艰难的生活处境,被研修班导师王文芳先生破例收为弟子,从此真正地走上了艺术之途。王文芳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山水画家,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是李可染、宗其香赏识的学生,崇尚写实主义画风。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不断推出大西北丝路壮美风光为主题的作品中,表现出日益高涨的创造力。十余年来,丝路山水成了王文芳的创作主流,具有一流的笔墨、学养之大境。在这种条件下学习的韩东光,一方面接受了严格的写实方法的笔墨训练,另一方面也领悟着恩师的教导。韩东光在保持天性直率朴实的同时,养成了好学深思的习惯,进入研修班一年,便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瑞雪》×68cm年此后,韩东光活跃于山水画坛。这位出自开创现代水墨丝路山水王文芳门下的弟子,却推出了不同其师亦有别于古人的彩墨写实山水。就表现内容而言,他没有随师而行,也没有人云亦云,他自始至终地把山水画的表现对象锁定在家乡的风土人情上。他钟情于自己最熟悉的景致,比如生他养他的晋北农家小院就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里。他说:“即使离家再远再久,这里还是我心灵深处最温馨的地方。有时候在我画中刻意把农舍门户画上对联,除了画面色彩处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对勤劳善良人们的祝福吧。”
《乡音》×68cm年基于这种情怀,走出家园的韩东光每年都要回归家园几次,或写生或拍照,纯朴而丰厚的家乡景观在他的内心深处有其他任何景致所不可替代的感情力量,他的艺术之根深深地扎在家乡的土地上。他不仅画庭院农舍的房前屋后,也画坡上人家的袅袅炊烟,垅塬厚土的四季变化,山里山外的旧貌新颜,尤其是五台山佛光尽染的独特风光和庙宇楼台,更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夜》×68cm年面对熟悉的家乡风情,韩东光极力想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记录下他的所见所感所思。如果说山水画的传统发展到今天的形态,有写实和自由书写之分,那么,韩东光选择的是写实的风格,实实在在地去描绘心中家园的美好。如果说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有水墨和彩墨之别,那么,韩东光更愿意以水墨与色彩的结合,去诠释他心中的乡间大地。这一时期,他的画风严谨,构图饱满,注重客观物象的描绘,画得比较缜密,突出了空间纵深的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严谨结构下意象的充实,由苍笔勾勒到渴笔皴擦,再到积点、积墨、赋色而成的山体石壁、林木、建筑,不仅表现出水墨语言的丰富多彩,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传统山水语言的突破以及对自己绘画语言的建构。
《月光下的垂华门》×68cm年在世纪之交前后,从他完成的《塬上又一春》《金秋时节》《晨晖》《塬上之夏》《春潮》《三月》《塬上人家》《秋歌》等作品中,可以见出他对传统的提炼与吸收,对西法的借鉴与融会,显示出刻苦的毅力与相当高的悟性,透露出他逐渐清晰鲜明的风格图式。那就是既注重客观、注重对象形神的精微刻画,又注重主观、注重画家情感与心性的抒写;既在描绘上展现丰富生动的细节,又在整体上把握描绘对象的意态神韵。在用笔上,他是笔墨并重,既强调“以线立骨”的传神,又注重“以墨为肉”的神韵,笔由境出,墨随笔走,笔墨与丘壑互为体用。在构图上,他总是把视点推至中景、近景,让景物截裁四边,形成饱满、交错、重叠的视觉张力,而不是传统的“三远法”“三段式”的“知白守黑”。在用色上,他特别善于整幅画面基调的把握,那些色彩基调像音乐那样富有复调的变化,以色显其墨韵,色墨相和,互为灿烂,突破了传统“水墨为上”的金科玉律。
《秋阳》×90cm年细加推究,韩东光的绘画首重一意字,终成一境字,画山乡题材虽单一,立意则幅幅有变。如《塬上春》之万象更新,《高原盛夏》之郁郁葱葱,《朝霞》之满天祥瑞,《静夜》之明月高悬,《佛境》之佛光常驻,《秋韵》之万山红遍,《冬晨》之茫茫雪韵,等等,图式结构、章法布局、丘壑安排、形式构成、色彩处理、笔墨表现,皆因立意而变,强化感受,深化意趣,浓缩成一种中国化的田园之思。正因为他的山水画皆从生活中来,从真实的山水中来,但又不照搬自然,是意与境、情与理、神与形的交汇体,所以他的作品虽千变万化,幅幅不同,但无一不别出心裁地表达了人们共同向往的境界和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我将韩东光的山水画定位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彩墨乡情山水”。
《山魂》68×68cm年韩东光凭借这种独具艺术个性的山水多次参加全国性各类美术大展,多次获奖,并发表于多家报刊,多家电视台予以专题报道。由此,他不仅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还先后在年、年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韩东光乡情画展”,好评如潮,声名鹊起,他的“彩墨乡情山水”在名家辈出的山水画坛卓然而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