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晚,在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举行的北京年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北阜平县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演绎的奥林匹克会歌,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合唱团的44名孩子均来自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的普通农村家庭。从接到表演任务开始,孩子们学习希腊语歌词,同时进行声音、音准等合唱训练。经过近4个月的集训,孩子们在开幕式舞台上以无伴奏合唱形式呈现了这首希腊语的奥林匹克会歌。
来自大山里的孩子在冬奥舞台上大放光彩,其意义是极为重要的,“(孩子们)传递了我们今天最好新时代的新面貌、人民下一代的新面貌。”(本次冬奥会开幕式导演张艺谋语)。这也是普通人参与奥运、全民奥运理念的体现。
“一群山里孩子把奥运匹克会歌唱到如此水平,很惊艳。”相似的评论在开幕式之后各种刷屏。众多关于合唱团的媒体报道也捕捉着类似的热点关键词:“来自山区的孩子们”“几个月学会希腊语与无伴奏合唱”“速成登台”等。
熟知艺术规律的人都清楚,即便是经过多年音乐专业训练的人,组成一支成规模并能娴熟演绎有难度的合唱作品的合唱团,相应时间的磨合和排练必不可少。学会歌唱,到唱得“有些模样”,到合唱入门,再到音准节奏准确无误地演唱无伴奏合唱,最后到音色优美、语言纯正演绎外国作品的无伴奏合唱——这是正常情况下,合唱零基础的孩子用希腊语完美演绎奥林匹克会歌所要经过的艺术训练阶段,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特殊环境下整个团队运用特殊训练方法、拼尽全力所达成的训练效果。
细看关于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报道可以发现,孩子们在接受任务前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有的孩子在此之前刚刚认识简谱。年开始在阜平县义务支教的北京崇文小学退休音乐特级教师付宝环也在采访中提到,在她来到阜平县城南庄镇的石猴、谷家庄两所乡村小学之前,孩子还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唱歌,张不开嘴,唱出的声音都不在调上。”由于课后缺乏相应的音乐环境,5年支教下来,孩子们的进步依然有限。
“组建一支国际一流水平的合唱团,不是两三个月的时间可以完成的。”带领教学团队在这次任务中对孩子们进行合唱指导的保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张红玉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这次团队要完成的任务,是保留孩子们纯朴、自然音色的同时完成好这首作品。而他认为,仅仅帮助孩子们完成这次的奥运任务,是不够的。既要完成任务,也要为孩子们带来一次机会。对合唱团中大多数孩子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登上正式舞台、第一次接触合唱、第一次接触无伴奏合唱、第一次接触外语演唱的无伴奏合唱。这除了是孩子们登上舞台、看世界的机会,也可能是用音乐开启他们人生的机会。
冬奥会开幕式演出结束后,这批结束特殊训练的孩子们是否还有接触循序渐进合唱基础训练的机会?这些从当地各个学校选拔的孩子是否能继续组成合唱团并进行训练?如果训练继续,不同学校的孩子们如何克服距离与时间的障碍,相应的合唱师资如何保证?如何运用合唱这种形式带给更多孩子适合的音乐教育?这些是关系到“马兰花”能否继续绽放的现实问题。
与“速成登台”和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难度相比,音乐给孩子们播下的希望种子、持续的音乐教育对孩子们产生的积极影响,更为珍贵。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今后如何持续存在,与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相似的更多山区孩子们能否有机会通过正规的合唱训练获得持续的音乐教育机会,也应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