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应如何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5686247.html画中之情——读《竹里馆》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杨和平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音,画中寄情。第一,画中景。诗歌只有三个物象,一是幽篁,二是深林,三是明月。竹、林、月,单是三个物象,就足以勾起读者美好的想象。再加上修饰,就更有意味了。竹是“幽篁”,是幽静的、幽深的。林是“深林”,是深远的,是偏僻的。月是“明月”,是明亮的,是明净的。这样,“深林”“幽篁”“明月”,三个物象,就构成了一幅清幽明净、赏心悦目的意境。第二,画中人。诗中写了两类人。一类是“我”。“我”“独坐”“弹琴”“长啸”。“我”坐在哪里呢?坐在在人不知的深林之中,坐在幽静的竹林之中。“我”怎么坐?独坐,一个人坐在那里,并无他人相伴。“我”坐在那里干什么?一是弹琴,二是长啸,多么雅致的行动啊!另一类人是“不知深林”的人。“我”“独坐幽篁里”,在“深林”之中,外人并不知晓。这是“我”之外的人。第三,画中静。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首先是“静”的。独坐之“独”,是一种安静的状态。“幽篁”“深林”“明月”,都是静态的物象,营造的是一种安静的氛围。这种安静,幽深,静谧,给人心灵的涤荡和美好的想象。第四,画中动。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又是“动”的。人独坐,但又“弹琴复长啸”,让诗意的画面中又有了音乐的旋律之美,让安静的画面又显得更加幽静了。明月是静的,但却“来相照”,作者又赋予其积极主动的行动。人不知深林,但明月知深林,明月主动来了,来照着“我”“弹琴复长啸”。第五,画中情。幽篁、深林、明月,这样的物象进入诗人的内心,折射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内心世界,是清净的,是淡泊的,是释然的。诗人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弹琴复长啸”,又在与自然对话,又在向自然倾诉,内心也是有渴求的。独坐之“独”,“深林人不知”的描述,“明月来相照”的自作多情,都告诉我们,诗人其实也有“相照”的心愿,只不过他的精神世界能与天地往来而已,即使“深林人不知”,也能用“明月来相照”自我慰藉。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画,晓以音乐,这些,都写在他的这首诗中,他的心声,也写在这首诗歌里。年01月13日杨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