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虎年春晚,《只此青绿》给我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成为大家超喜欢的节目之一。
舞者摇曳身姿纵身入画,生动地诠释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延绵近千年的东方美感。
如此唯美的舞蹈,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探究《千里江山图》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公元年4月,年仅18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日以继夜,只为完成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为老师献画。
他的老师不是别人,正是爱文艺胜过爱江山的皇帝宋徽宗。
《听琴图》局部,由宋徽宗创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为广揽天下文艺青年,宋徽宗曾成立宫廷画院,用“艺考”的形式广招绘画人才。
彼时十几岁的毛孩子王希孟也参加了选拔,然而不幸落选,但宋徽宗慧眼识珠,觉得他极具天赋,于是“破格”将其招致麾下,亲自指点王希孟作画。
及至18岁,王希孟决定向他的老师献画,呕心沥血大半年,画作《千里江山图》终于完成。
《千里江山图》局部
作为文艺圈的大佬,宋徽宗什么名家画作没见过,但看了徒弟这幅画,他还是被深深折服了。
远山近水,一笔一画均无败笔。
树叶有明暗深浅
长桥河水有起伏波澜
人物穿插活跃于画间
每一个细节都暗藏玄机,船上的渔夫虽面目不清,但撒网的形态是如此细腻。
甚至连载货量不同的船,吃水深度不同的细节都描绘出来。
真可谓“咫尺有千里,细看有生趣。”这不就是宋徽宗理想中的锦绣河山吗?真乃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千里江山图》,藏于故宫博物院。
全卷纵51.5cm,横近12米
只是,献画后的王希孟销声匿迹,去向至今成谜。据说他于20岁猝然离世,有人猜测他是因为这幅画作,伤身过度导致早逝。
这幅画也因此成为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作品,可以说是可幸而又可叹!
因为年代久远,画作每展开一次都会“受损”,
目前故宫仅公开展出过4次
这幅画同样也是历代帝王心头上的“宠儿”!
历史上前前后后总共20多位帝王为这幅画着迷,并亲授印章。
当年溥仪出宫时,曾携出该画卷,随后流落民间,中国解放后,才由国家购回,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如今,《千里江山图》依然受到众多人喜爱,多次在奥运会开幕式、《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重大场合亮相。
千年王希孟
百年王锡良
可以说,《千里江山图》的魅力无处不在!
近千年后,一位老匠人也被画作背后的故事打动,将这幅画作“复刻”到瓷器上。
他便是“百岁瓷王”王锡良大师。
说起王锡良老人,他的来头真不小。他是中国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景德镇珠山画院名誉院长。
从13岁学艺至今,有着85年的陶瓷艺术人生积淀,一生获得无数荣耀与光环,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
老人来自陶瓷世家,他的叔父,是“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落地粉彩瓷板画的创始人。
第一排右三:王大凡,第三排右一:王锡良
年,中国决定从全国众多的工艺美术大师中评选出杰出代表人物,王锡良从众多陶瓷大家中脱颖而出,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陶瓷界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誉甚高,但王锡良却相当低调。
对于人人夸赞的作品,他也不居功劳。
“有人做瓷、有人烧瓷,他们的名字却不在瓷器上。这个瓷器不是你一个人的,是大家的。你要感激人家。不要自己画了两笔,就自认为了不起。”
老人的这种态度和胸襟,在愈发浮躁的时代,更显大家气派,“百年巨匠”之称名副其实。
如今,王锡良老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纪念碑式的“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史上一个Z重要人物,也是中国瓷都的一张名片。
他的作品极具收藏价值,早年即流传海外,颇受青睐,收藏者每以重金收藏。
这样德高望重的“国宝级”大师,一般是不会出手的。
但是幸逢景德镇周年,外加王锡良大师百年寿诞,多家机构联合邀请大师出山,才请到王锡良大师创作了这样一款千里江山缸。
王锡良大师之子王采也参与其中的创作。
王采目前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他的作品多次被选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尼、韩国、日本等国家。
王采自幼秉承家学,学术修养亦高,经过长期研究,作品形成独树一帜的鲜明风格,不仅有乃父之风,而且越加老辣精到冼炼,诗情画意跃然瓷上,万物生灵栩栩如生。
所以《千里江山图粉彩大师缸》在创作上,既有王锡良的沉厚雄浑的彩绘之功,又有王采在装饰技法上注重深刻意境的表达之情。
父子二人,龙门虎将,如果不是这次时机特殊,题材特殊,是不可能有机会鉴赏王锡良大师此款作品。
两代瓷人汇绝技
一器三绝博古今
王锡良在创作《千里江山图粉彩大师缸》时,向我们展现了以瓷入画的“青绿”“金碧”粉彩、混合画法,瓷缸外画这三门绝技,可谓是王氏家族百年精绝技艺的综合展示。
落地粉彩技法就起源于王锡良的叔父,“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
年,王大凡与“瓷上文人画”的代表人物汪晓棠学习后崭露头角,他在浅降彩的基础上,独创了落地粉彩技法,使浅降彩法画起死回生。
年,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是当时唯一的金牌得主。
在这件作品中,王锡良对《千里江山图》独特的色彩进行还原与创新。
瓷上粉彩,在不破坏《千里江山图》的原貌风采之上,等等细节之处更给人以空灵悠闲之美,笔墨看似平淡,却十分见功力。
以“青绿”为主勾画山岭,以赭石皴染阴阳层次。
以传统国画手法,巧妙地将落地粉彩与传统粉彩相结合运用于山水之中,使画面彩料浓淡自如,山水、花鸟、雪景等四季颜色分明,层次有度。
尤其是渲染天色,极尽微妙,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意味。
经高温煅烧后,微微凸起瓷面,晶莹剔透,柔和粉润,近乎天工之美。
又将“青绿”重彩重塑为金碧重彩,青中有金,绿中透碧,颜色多重交汇。
同时运用“多层叠雕与多层勾色”相结合的装饰技法,在柔润洁玉的白釉色底上。多层次、多角度、多色系地层层叠雕和勾色彩绘图景,使每一处细节都更加细腻、生动、自然,又不使整体观感过于繁缛、复杂。
千年窑活世代相传
精工细作百炼成瓷
以缸为载体是构成《千里江山图粉彩大师缸》的又一特点。
“青绿”“金碧”的颜色更倾向于立体艺术的彩绘范畴,所以配以呈现感最好的缸的形式。
在瓷缸画面上,是以透视画法等技法为基础,需要精雕细琢的三百多处细节,配以高超绘画技法,使之极有立体动态之感。
在瓷缸上创作,为保证天色及山水雪雾等能浓淡逼真,微妙而富有变化效果,仅一处山水、花鸟、树木、雪雾等就需数次绘制,数次入窑反复烧制。
因为画面复杂,工序繁多,前后需经近百道复杂工序,每道工序的要求近乎苛刻。
稍不小心就无法达到“四季分明,如诗如画”的完美境界,哪怕一处景色不符合要求,都打碎报废,废品率之高触目惊心。
此次创作可谓费尽心血,不惜工本,才终于将千里江山图唯美地呈现出来!
尤为特别的是,这款千里江山大师缸再现清朝龙珠缸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