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为什么要画《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题材源自《列子·汤问》
中的一个神话故事,
画家徐悲鸿是这样阐释的:
希望中国军民学习愚公移山艰苦奋战、坚定不移的精神,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时代背景下,毛泽东主席于年撰写了《论持久战》并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了讲演,在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以助抗战。
徐悲鸿一生都在颂扬愚公移山精神!对创作《愚公移山》更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画了三稿,前两稿是小型油画,最后一稿才是定稿之作大型中国画的《愚公移山》(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接下来我们用比较的方法赏析各有千秋的中国画版《愚公移山》和油画版的《愚公移山》。
赏析中国画版和油画版的《愚公移山》
至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画了不少素描写生以及中国画和油画创作,《愚公移山》就是在这期间创作完成的。
年2月,泰戈尔向甘地引见徐悲鸿。徐悲鸿为甘地画了像并被这位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而艰难奋斗的印度灵魂人物深深感动,于是充满激情地开始创作酝酿已久的《愚公移山》,先画了三十多幅素描人物写生,也写生了几位印度人。5月,徐乘马车深入喜马拉雅山至锡金边境之法鲁,于险峰危路之上,有感于此情此景作长诗:“羊肠小径穿云上,辜负良工凿路功。”至此,《愚公移山》的构思臻于成熟。
素描稿首先在中国画《愚公移山》中,徐悲鸿继续坚持“改良”中国画,仍然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特色,并在用笔用墨尤其是营造气势上都比前人有所突破,同时在造型上、体感上,光与色的融合上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优化和弥补,使得“中西合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构图上气势宏大,震人心魄!仍然使用了徐悲鸿惯用的接近“一”字形的“大雁阵”形式。右面几位顶天立地的壮汉高举钉耙大有盘古开天地的浩然正气!
油画版与国画版比较,人物的位置有变动,都姿势各异,或挺腹直立,或弓步前倾,或举镐下蹲,均呈蓄力待发之势,运动感十足;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面部跟着身体用力,就表情上来看我觉得国画版的变化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
上为国画版,下为油画版动员工作做得很是到位,连只会吃饭的小孩也动员起来了。端碗吃饭的孩子眼睛是看向愚公的,表情极其生动。
左为国画版,右为油画版国画版《愚公移山》在愚公的左边添加了一头大象和一位挑箩筐的壮汉的背影。
背景也有几处变化。油画版近景中成片的蓝色小花在国画版中换成了几株简单而不起眼的植被和碎石,原本挡在邻人“孀妻”前面的细竹换成了“孀妻”背后的高大竹林,远处的两头小象在国画版中换成了两头牛。
总体来讲,油画的整体感更好,色彩明快,人物安排有序,背景空旷明亮深远;但是很明显国画版的人物造型更结实有力,线条紧卡结构,肌肉的表现力更强更有变化,人物整体更有张力。《愚公移山》应该算是人物故事画,因此从人物角度评判更准确一些,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画《愚公移山》更胜一筹。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作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