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民,年生,河南洛阳人,山水画家。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中国画学会理事。年作品《南岭初雪》入围第二届重温经典全国中国画展。年作品《岁月悠悠古村情》入围第二届同源全国中国画展。年作品《溪山清韵》获得河南省美术作品展教师组一等奖。年作品《溪山清韵》参加太行山上,太行人家全国美术作品展;李亚民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山水画创作,从早期承袭融合古人追求笔墨厚重的画风,到现在形成自己山水画“苍劲而不老涩,明快而不浮飘”的风格,是当代极具收藏价值的实力派山水画画家。
丹青入画卷,寄情山水间
——记实力派青年画家李亚民
//家山物语
中国人很早便开始在天地之间悟道,与山水之中求美。从小痴迷绘画的李亚民,对山川、家园有着无以言说的情怀。几十年来,李亚民一直从事中国山水画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笔下的作品是心灵之河的流淌,顺其自然,即道法自然也。李亚民长擅在咫尺巨丈之间写意吻合自然、妙不可言、心胸豁达、令人陶醉震撼的山水意象。针对不同的个体,运用不同的在绘画皴擦点染、浓淡干湿技法,墨色厚重而不滞板、笔触大气而不失法度,似与不似之间写出山水之灵性。从有法到无法,从无法到有法,随心所欲,色墨交应、笔线古拙、蕴涵春雨、干裂秋风,淋漓尽致地表现和张扬了自己的山水个性与力度。
//山水清音
山水之间的诗情画意时时激发亚民表现的冲动。在开合虚实、疏密浓淡中,笔墨的自由挥洒是心性的释放,是情感的宣泄。他讲道,绘画带给他的东西超乎想象的多,其中有快乐,有苦恼,有洞彻,有困惑,更有对生活的感触,对生命的感悟。绘画几乎成了他的全部。
//家山物语
宋代诗人郭熙曰:“山水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目,以渔钩为精神。”亚民老师的画不仅具有笔墨当随时代的语言,而且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觉;那山,那水,那石,那树,活灵活现,无不渗透出生命的气息。
//溪山物语
李亚民认为,通过中国古典山水的发展和继承脉络,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关键的承接点,并探索每个关键点的继承和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是守住中国画的根和魂,创造出充满时代气息的最新颖、最美好图画的必由之路。
//家山物语
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人文正气与天地浩气之间的沟通。也就是说,画无理不服人,画无技不惊人,画无美不悦人,画无情不动人。所以,画家要对生活怀有无限的热爱,将爱家、爱国之心上升到对世间生命的终极关怀,这样才能有炽热的感情来培植浩然之气,用真情实感为自然山川立传。
//山水清音
“十年磨一剑”是李亚民对绘画艺术的自我忠告。人生和艺术都是一个过程、一种期待,艺术的闪光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首先要摆脱追名逐利的心态和世俗的压力。要保持正直诚恳、情感炽烈,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追求那入木三分的凝重与沉着。
//春山勝景图
我是这样理解的,南方和北方的山水画的气质是大有不同的,根据画家的生活习惯于所处的背景,北方的画家的优势是比较粗犷,比较追求形式上的大,也比较有力量,南方画家的气质比较柔美,空灵。
//溪山清韵
作为一位北方画家,李亚民作品笔墨意境与画面结构却不受地域限制的。面对西湖,去看他的朝夕变化,早晨阳光明媚到了傍晚却是下雨,“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样的一种景致,在北方是体会不到的;北方画家所体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画面所表现的山水,在李亚民的笔下,却是一种南方画家的内敛,格外的细腻和柔美。
//溪山清韵
李亚民的笔墨反映了中国绘画的一种精神。他坚持山水写生必须和传统笔墨语言紧密配合,到生活中去进行艺术实践。多年来,他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写生大自然中反复琢磨,然后加以剪裁和重新布置,提炼出自我拟定的山水气象,仿佛脉络在心,闭上双眼,景象如在目前,然后开动脑筋,搜索传统笔墨语言所有的符号,一旦触发,有所悟出,即掌握了前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奥秘。
//山水清音
人与自然和谐的沟通,可带给人们一种情绪和心境。亚民老师的作品如《初雪》《岁月望乡》《岁月悠悠古村情》《山水清韵》《春到家山》,既见功力,又见清新雅意,“物我两忘”、“贯通一气”的生命旋韵律。笔者认为,李亚民踏踏实实、坚韧不拔、不投机、不取巧,抓住中国画的“主心骨”、笔墨之“慧根”,把自身丰富的情感用有书法意味的点、线、面表达出来,真实流露绘画的本质意义。
//山水清音
//山水清音
//山水清音
//山居太行
//山高水长
//溪山清韵
//山水清音
//家山祥云
//家山物语
//春到家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