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演义中国人的天地

哈市白癜风医院 http://www.tlmymy.com/

山是硬的,水是软的,这就构成了基本的阴阳。

进一步概括,看势则山静水动;观态则山往高处耸水往低处流,庶几又多出两组空间上的向背。

于是一山一水,只消无穷分形,便大致可代表中国人的天地,在传统文化中,又叫作「造化」。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山和水分开了可以各自嵯峨澎湃,在一起又能协作孕育万物,像一对父母,给生态链里的每一位提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便利。

也就是说,这一对从内部质地和外部形态上都呈现出对立关系的矛盾,偏偏彼此之间又融洽得体,能两两转化,进退授受,互为生机。

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相济」,用白话讲,就是「和谐」。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于是绕不开「易」。易即《周易》,也叫《易经》,中国最早的自然哲学著作,由阴阳八卦推演诠释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是儒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共同源头。

儒从中取了「中庸」和「变通」,道从中悟了「无为」和「和谐」,由于师出同源,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反而以一种互补的螺旋状态进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包裹得天衣无缝。

易是儒和道的根,儒和道则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底,无论是儒的心物一元而成大仁,还是道的天人合一而抱大丹,都提倡师法自然,从造化中学习做人,修炼心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仗着这几重层层嵌套的关系,「山水」这一组统一的矛盾体才有足够的勇气衍生为中国人的「天地」。这对西方人而言多少有些障碍。

山?水?太具象也太抽象,元素不够完备同时又过于概念,不能完全代表他们所理解的天地,因此「山水」匆匆被译解成「风景」(landscape),免得啰嗦。

这个细微的传递错位,有点像「中国」这个词被「秦朝」化和「瓷器」化,而丢失了「世界的中央」这一层源自本土文化根源的历史认知。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国人早先对山水的重视也能从文学中得到体现。中国文艺的源头,成体系的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一部分是在讲西周到春秋数百年来人们与山山水水之间的故事,其后秦汉唐宋元明清往下一脉相承,诗词歌赋可说与林泉山川结下不解之缘。

山水元素在中国文化中的兴发过程是立体的,多维的,呼应的,时间上并没有生硬的先后次序和生长关系,文化类型上也并不局限于哲学和文学,所以它在艺术和宗教范围内的展开也比较早,起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园林。

原始社会人与自然不分家,其后农耕渐兴,出现从种植、养殖的实用特征出发的园圃,也就是园林的萌芽形态。

△隋·展子虔·《游春图》

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和原始信仰的起源,园林的艺术观赏价值逐渐独立出来。

以融合自然、改造自然的宗旨,纳山野之美、鸟兽之秀,拢而为囿,就有了商纣的丘苑、周文王的灵囿,继此而下,大汉的未央宫、思贤园、上林苑蓬发不止,渐渐有了巧夺天工的野心。

到了魏晋时期,风物潇洒,文化繁荣,文人士大夫开始傲娇,骚情暗涌,大规模寻求山野之志,一个个以放逸林泉、游历山川为风尚。

△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以自然山川为主体描述对象而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也多起来了,同时玄学的兴起,更把法天、法道、法自然的「至和」理念推上高峰。

不过换句话讲,其实还是新瓶装老酒,一个意思:要培养最完美的人格,缔造最超群的精神生态,大家就要向大自然看齐,回归山水之间。

此后园林艺术历经各个朝代的传承,在匠人与文人的协作下,在构景方式的进化和建筑技术的突破下,越来越趋于完美,达到工与意浑成,心和境相印的地步。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是故,中国的园林能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之最,主要缘故就是基于对「山水」的沉重期待和特殊关怀。

山水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有机的文化形态生长起来则是从绘画艺术开始,即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这也是它在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魏晋玄学风气的兴盛,加上六朝许多名士归隐山野,追求率性无为和恣肆放达的生活状态,文学领域也随之出现了以谢灵运、陶渊明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的大量山水田园诗作。

△五代·荆浩·《渔乐图卷》

这些作品不但咏物言志,自昭高洁嶙峋,还对自然山川从大势到细节做出了巨细无遗的深入描写,对此后山水画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情趣影响深远。

几乎同一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在人物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中已经将山石云水树的元素比较具象地表现出来,又在之后作品《画云台山记》中提升了山水部分的比重,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肇端。

在顾恺之影响下,直到隋代画家展子虔(《游春图》),才让山水画真正告别了「人大于山」的童年,堂堂正正启蒙了青绿山水,唐代宫廷巨匠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作品《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就受其影响颇深。

△五代·荆浩·《渔乐图卷》

五代是山水画坛的第一个高峰,荆浩之雄沉、关仝之荒峭,开创了坚硬大气的北派山水,而董源之天真、巨然之清净,则相对地取景于江南的秀糯实景,是南派山水的发端。

荆、关、董、巨四大家,从画论和画技上皆有开宗立派的能力,百代标程的成就。

究其缘故,除了个人实力和技法理论的厚积薄发之外,与唐代书法也不无关系。这里要提到一处现代山水画教育上的关窍,即浙江美术学院陆俨少教授总结的「十分画,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画技」。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

不难看出,陆老这句话中「四分读书」的比重,实则是将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用可行的规则总结了出来。

外师造化就是学习大自然,中得心源就是领略和感悟,两者若要有机结合,则需通过读书来养气,提高人文境界,如此才能更好地见山见水。

知中ZHICHINA新书上市

《太喜欢诗词了!》??已在天猫、当当、京东正式发售??点击下图??有惊喜!撰文

鹿迅本文节选自知中ZHICHINA特集《山水》CONTACTzhichina

foxmail.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sczyj/62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