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张13亿人都看过的作品。”说这句话的人叫刘文西,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一职,现在是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这句看似不经意的玩笑话,让明白之人不禁会心一笑——现在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所有毛主席肖像,都是出自他之手。
刘文西,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当代著名画家。曾任全国文联委员、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他的画作如果你没见过,但是人民币你一定天天见,在第五套人民币图像设计时,制钞公司提供的照片不太理想,人物面部轮廓感较弱。经过领导审查和专家评议,决定第五套人民币的画面为毛主席一人,毛主席肖像的绘制由刘文西担任。
虽然第五版人民币中5元、10元、20元、50元、元上的毛主席肖像都出自刘文西的同一画稿,普通人看不出其中的区别,但刘文西还是对元上的主席像情有独钟:“思想家的睿智,政治家的气魄,逼真神似尽在眼神之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刘文西成为中国“画作”发行量最大的画家。
刘文西为了能充分体现自己创作意图,他曾徒步深入到陕北地区达50余次,多次采访当年的老农民和老战士,收集、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并画了上千幅写生作品。他的许多作品成为历史经典之作,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刘文西自幼生长在浙江的一个小山村里,或许正是江南的灵气孕育了他的艺术天赋。到了少年时期,刘文西有机会去县城读书,他在美术课上第一次听到了“达·芬奇”这个名字,当时的译名为“达文西”,刘文西便想:我们都是“文西”,他能成为大画家,我为什么不行呢?这个年少时轻狂的念想,孰知多年以后竟成真了。
刘文西曾不止一次地说:“作为一个艺术家,从置身于陕西起,我就把目光对准了陕北。在这四十八个年头里,我曾近八十次去过陕北,足迹踏遍陕北二十六个市县的乡乡镇镇,十几次在陕北度过春节,结交了陕北数百个农民朋友。可以说,我的血液里有一半的血液曾来自陕北,我的艺术细胞中绝大部分的营养都是陕北那块土地为我供养的”。
在大师画作里那些磕着烟锅的老人,席地而卧的庄稼汉,晒谷扬米的婆姨,天真憨态的儿童,洋溢着笑脸的少女,围着人撒欢的小狗,都会告诉你,这就是从现实生活中走到画家笔下的陕北,这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我们大伙所喜闻乐见的陕北。
刘文西的艺术宗旨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作”,希望画家提高创作拿出精品,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也是在这一宗旨下刘文西老师创作出大量深受人民喜爱的精品画作。
刘文西画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