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一篇优秀的作文,语言不仅要准确、简练,更要生动、活泼、诗意、灵动,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优美的语言是文章美丽的面庞,精彩的语言能使文章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要让作文语言灵动,丰富凝练,语句在整体中见变化,意蕴悠长,清新自然,文学气息浓厚,一定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心灵的愉悦……作文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锤炼词语,准确生动形象新
要使作文语言新颖脱俗,鲜明生动,必须注重锤炼词语,因为恰当的词语往往能传神的刻画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如鲁迅《故乡》中“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地上冒出来似的。”一个“冒”字说明天气变化突然。“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接着便飞出八岁的宏儿。”这里的“飞”字体现了孩子动作的灵活,也飞出了亲人的亲热,飞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都是词语运用准确的功劳。因此,在写作时,我们要注意锤炼词语,字斟句酌,争取用最恰当准确的词语表达最理想的效果。
拾起的点滴”为题作文。(提示:写作之前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拾起的母爱的点滴
生活中,我被母爱包围着,好幸福。
——题记
星期六下午放学,我和妈妈回到家中。当被太阳晒得快要虚脱时,来一杯冰水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家中没有提前准备冰水,唯独只有那个西瓜还躺在冰箱里。妈妈一进家门就直奔冰箱,从中取出西瓜,用刀一切两半,递给我一半说:“快吃吧!”说完,她把另一半放进了冰箱里,我问她为什么不吃,她说是留给我吃。
我开始心疼妈妈了,她和我一样渴,却让我先解渴。我随即想出了一个计策,于是对妈妈说:“我先去洗手,你先吃吧!”妈妈也没好说什么,拿起勺子,一点儿一点儿挖着吃。当我洗完手,回来一看,那个半圆的西瓜,中间的瓤还留着在,只是边上的一点已被母亲吃掉。其实,我明白,中间的甜一些,其实,我明白,母亲是把好的留给我。
当吃晚饭时,妈妈做了我最喜欢的鱼,照例,妈妈吃鱼头,把鱼肉留给我,这种母爱我早已习惯了,但是今天却不同,因为鱼肉里的小刺太多了,于是妈妈把鱼肉里的一根根小刺都挑出来,然后才放入我的碗中。似乎,她当我是长不大的小孩,似乎,她以为我马虎,会吃到鱼刺……我看了看碗里的鱼肉,又看了看正在专心挑鱼刺的妈妈。我想哭,但又忍住了,将这感恩的泪水永远的存在心坎中。
吃过晚饭,妈妈从柜子中拿出了核桃,说是要砸给我吃,我怕她辛苦,便说不吃,可是妈妈却说:“吃核桃对你脑子好。”我不忍心打破这份母爱,看着妈妈一点儿一点儿的将核桃夹开,把果仁取出,当遇到坏的时候,她也仔细地挑,将坏的取出。当她手夹到没劲时眼前已摆了满满一盘的核桃肉。再看她的手,已经红一块,白一块。
我吃着那载满爱的西瓜,我吃着那寄存爱的鱼肉,我吃着那装满爱的核桃,我,热泪盈眶,但我不想流出,因为我要将这感恩的泪存在心坎,我要将这爱的点滴存在心间……
本文叙写了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母爱包围着的生活点滴。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此外,文章用语精妙准确,如“当被太阳晒得快要虚脱时,来一杯冰水是最好不过的”,句子中的“虚脱”一词写出了当时口渴的状态,形象真实。“将核桃夹开,把果仁取出”,句中“夹”“取”等动作描写,写出了妈妈对我的爱,不仅突出人物形象,还可以凸显主题。还有“感恩的泪水永远的存在心坎中”“心坎””“载满”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2.善用修辞,枯燥抽象变神奇
文学因多彩而精彩,要使文章语言灵动,作文中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能使语言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话,传达出作者对生活中事物的独特感受,脍炙人口的名篇《春》,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眼睛,像星星”、“嗡嗡地闹着的成千成百的蜜蜂”,描写得非常生动。
例:(·四川绵阳)请以“好物未必要占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好物未必要占有
我的同桌非常有智慧,她说的一句话“不必占有,看看就好!”我感觉特别有道理。
记得当时百货大楼上有一家卖绢花的,花做得非常精致,大朵的百合、虬枝缠绕的梅花、紫色的勿忘我,都强烈吸引着我们。可我们没有余钱,每次看花后,都要长吁短叹。
后来有一次,她突然笑言:“其实不必占有,看看就很好!”
之后的数日,我们依然看花,心情却与之前大不相同。老板隔几天都要变换一下花的品种和插法。在我们即将审美疲劳时,旧花被人买去,新花又重新摆上。刚上架的新花,又让我们眼前一亮。我们还发现,对一种花的喜欢,不会超过十天。这样看来,还真不必买下。
“不必占有,看看就好”,让我们度过了难忘的初中时光。
是的,世间好物太多,有一些,你我倾其一生,也注定不可能占有。但不占有,却可以拥有。
比如,图书馆的书、博物馆的文物,可以看,却不必占有图书馆和博物馆;太阳星星月亮,是你的,也不是你的,你不必非要署上你的大名。
而且不占有,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图书馆的书不用我买,公园的树不用我栽,花儿不用我打理,园丁也不需我开工资……当我随时“驾临”,相遇的那些三三两两与我同乐者,并非我花钱雇佣的,他们是上帝派来的。否则,偌大的园子,独我一人,总不免有些孤单。
如果不喜欢培育的过程,何必非要亲自种一盆兰?倘若不为佩戴,不体验手泽浸润的乐趣,何必买一块玉?不为喝茶,占有一把壶有什么意思?只为艺术欣赏不为获利,一件名画,欣赏就够了,何必斥巨资拍下……而且,我们占有的东西,不是太少,而是过多。不信你可以清查一下,家里是不是有许多没开启的书,没喝完的茶,用过一次就闲置的杯子,放坏了的水果?我们总嫌家小,其实是物什太多,一个不懂减法的人,不知不觉中反受物役,多大的家都不会“静虚”。
雁过无痕,叶落无声。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许多好物,只求拥有,不必占有。纵然占有,亦是虚空。想茫茫宇宙,人人都是沧海一粟、过隙白驹,转眼成云烟,什么是你的?最终你又能占有什么?
巧妙引用,主题深刻。作者从同桌的一句话(不必占有,看看就好),引发出对人生的思考,抓住赏花的镜头,阐释了“不必占有,但求拥有”的观点。结尾引用泰戈尔的诗句,引申到我们自身。告诉我们无论学识、品行抑或是操守,重在拥有,而不是占有。
善用修辞,发人深省。全文综合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语言质朴却饱含韵味。“一个不懂减法的人,不知不觉中反被物役……”“想茫茫宇宙,人人都是沧海一粟……”等句意味深长。文章以问句做结,引人深思。
3.句式多变,灵活自如个性显。
适当地变换句式,能使文章摇曳多姿,更好地突出文章想强调的内容。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可以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主动句、被动句可以强调是施动还是受动,肯定句、否定句、反问句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结合使用,语言就会变化多姿。骈句是由排比句、对偶句等构成的,它体现了语言的均衡美和对称美,可以加强语势,使语言和谐,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散句则是由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形式参差,错落有致,表意更为自由,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美。长句字数多形体长容量大结构复杂,但表意严密,准确,细致;短句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物,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灵活搭配,能极大地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例:题目:成长二三事
成长二三事
小时候,总是瞪大眼睛问天空: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到现在,看到秋风吹落的树叶纷纷扬扬地落下,我想,心也跟着年龄一起成长就是长大。
——题记
郭敬明说,留在原地是一种错误,我们要不断的告别,告别一些人,告别一些事,然后,又马不停蹄的追逐时光,如同无家的潮水。
今天穿上了平时最喜爱的衣服,可是……“咦,袖子怎么短了?”我并不相信,我会长得快,于是急忙找出别的衣服,可为什么?好像都那么短。难道?……是我长大了,真的吗?我真的长大了吗?我梦寐以求长大,就这样实现了?欣喜充满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是的,我长大了!
妈妈却说:光长个子,不长脑子。
望着眼前这道难题,我的眼泛了黑,天哪!就算打死了我也做不来这道题嘛!这时,我突然想起老师说过做题要换一个角度思考。于是,我便以几何的方式来解答。Oh!Mygod!竟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出来。妈妈说过我“光长个子,不长脑子,”可现在,我脑子也长了。哈哈,我终于长大了。
爸爸说:长大并不是生理上的成熟。
看到妈妈在洗衣室一遍一遍地刷着衣服,汗水顺着脸庞不断掉下,于是,我放下手中的遥控器,走到妈妈身旁,轻轻地说了声,“妈妈,你累了,歇歇吧!”妈妈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我,我挽起袖子,洗我从来没洗过的衣服,心里默念着:是的,我长大了!
我终于懂得:成长更是心理上的长大。
慢慢咀嚼,成长像一杯柠檬水,酸涩中交杂着丝丝甜味;成长像一块可乐糖,淡淡的甘甜伴着渴望与新奇。当这些点点滴滴的味道在唇边绽放,一点一点,弥漫着,四处都是,而我们就是主角。
结构清晰。作者围绕“成长二三事”这一主旨,按照自己从身高、生理、心理逐渐成熟的三个小故事来结构文章,全文结构新颖,采用小片段这一形式,通过题记的形式和结尾段落的总结提高,使得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语言清新。文章的语言最能体现作者的作文功底,本文的题记长短句结合,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同时结尾段运用比喻修辞,把成长比作柠檬水和可乐糖,清新灵动,自然质朴,感情也在小作者的娓娓道来中自然流露。
4.巧妙引用,含蓄隽永意味深。
古典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语言宝藏,如能适当引用,可让作文生色不少。
1.引用名言。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引用了孔子语录:“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百丈禅师格言:“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等名言证明“有业”之必要。后引用曾国藩“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为作者“敬业”的论点作结。论述“乐业”,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穿插于论证过程中。格言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仿用诗词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的诗句,有一位考生把它仿写成“月若有情月长吟”作为自己的作文题目,加上漂亮的构思与语言,赢得了作文满分。这样的仿用,既有诗的韵味,又有自我的个性。
3.化用诗词名句。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名句,可以把它化写为:“思念是什么?思念是岸边杨柳一树的绿色,是早晨迎面吹来的一缕清新的风,是西天斜挂的一钩残月。”这样的化写更富有个性化的色彩,也更有现代意味。适当地引用、仿用与化用古诗词,可让作文语言锦上添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笔飞扬绝非一日之功,只有平时广采集,多积累,下笔时精心锤炼词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精心积累一些美言佳句,“巧持语言当空舞”,才能描绘我们的精彩生活,抒发真情感。
例:佛家经典《百喻经》中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个人,肚子饿了,到饼店去买煎饼吃,他一连吃了六个,觉得还是不饱,就再买第七个,刚吃了半个,就觉得很饱了,他心中很懊恼,用手打着嘴巴说:“我是这样的愚痴不知节约吗?”当代社会,不少人急功近利,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和故事中的这个人一样可笑,请你写一篇文章,向世人阐释“日积月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有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姓名、校名、地名。
日积月累,才能成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愚公拥有毅力日积月累,才能够将山挪走;却有人历经千辛万苦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坚持不懈。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半途而废的人,那些跨越艰难险阻功败垂成的人,往往就是因为少了这种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精神而前功尽弃。要明白: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成功要的不单单是潜力,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累不是一时一刻或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积累。正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清代康熙年间,在山东湽川县西铺村通往县城的大道上,每当金鸡唱晓、翠烟四起之时,道旁一株亭亭如盖的大树下,就能够看到有一个穿着简朴、年约30岁的教书先生坐在芦席上。他身旁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瓷罂,罂边有两个茶碗和一包当地出场的淡巴菰烟。每当有行人如果,他就站起身来,热情地邀对方坐下,请他讲自己的见闻。“搜奇索异,随人所知。”别人讲故事讲得口渴,他立刻献上一碗浓茶;别人感到有些疲倦,他又奉之以烟。若是对那些白发苍苍见多识广的老大爷,他更是殷勤有礼,毕恭毕敬地请教老大爷畅谈自己所明白的奇闻异说。别人不谈完,他就不让走。时间一长,很多人都明白西铺村有位爱听故事的教书先生。
蒲松龄就这样每天坐候道旁,邀行人坐谈。“搜奇索异,偶闻一事,粉而饰之,如此历二十余寒暑。”就是他这样的日积月累,到他40岁那年,《聊斋志异》才基本写成。
歌德六十载而作《浮士德》,司马迁十五春秋而演《史记》,更有曹雪芹为《红楼梦》赋诗一首:“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无需赘言,这一串数字足以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学有所成。
日积月累,才能成功。
引用名言,文采斐然。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开头引用名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既充当本文的道理论据,具有权威性,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论述“日积月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条理清晰,结构圆满。作者开篇提出论点,之后阐述“日积月累”的含义,然后举实例。引名言,从事是何道理等方面论证论点,最后强调论点,收束全文。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圆满。文中多处引用名言警句,一方面显出作者深厚的积累,一方面是文章论述有力。
郎平哭了!十一连胜的女排精神是国庆节最好的礼物!
《中国机长》票房破23亿!这3点教育启示,请老师家长讲给孩子听!
年中考济南满分作文:《走向深处》
排名前1%的学霸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中考记叙的顺序知识点及典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