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市实验小学原创校史剧《吾辈当如竹》正式首演新民晚报记者孙中钦摄(下同)
“小学校实为国家之基础,养成健智之国民吗,培养国家之元气。学校只收贫儿来学习,规划贫儿一生,成为他们一生幸福的起点……”上海市实验小学的一节班会课上,班布老师正带领同学们齐诵创校之初的誓言,为学校周年校庆作准备。
忽然,女孩李想、袁萌和男孩钟华感到一阵眩晕,等他们清醒过来,望着自己身上的破衣烂衫,才发现自己回到了学校还被称为“万竹小学”的旧时代,他们三个则成了在石库门里的穷孩子,爸爸摇着舢板,妈妈替人洗衣,为生计烦恼,小伙伴们盼着,老师能说服父母,让自己进学堂。
随着上海市实验小学原创校史剧《吾辈当如竹》昨天在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马兰花剧场首演,百余名师生用堪比专业的演技,带领台下观众穿越百年。
一部剧目让历史穿越百年
场景一幕幕更迭,李想、袁萌和钟华也完成了一次次穿越。从解放后第一任校长三顾茅庐邀请老师们重新回到学堂,到上世纪80年代父母们在实小体验过的集体露营快乐时光,循着校徽的光芒,三个孩子终于回到了21世纪的校园。
实小党支部书记、校长徐进介绍,60分钟的演出追寻了百年来未曾改变的教育情怀——以培育儿童幸福为宗旨,以教育强国固基为使命。受到疫情影响,整部戏的诞生历时天,并得到了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专业人员的全程指导。“学校的百年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个缩影,我们希望排演这部校史剧,引导师生以史为鉴、学史筑梦、启志报国。”徐进说。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艺术总监蔡金萍介绍,《吾辈当如竹》是儿艺剧院的文教结合项目,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审美,传递学校的历史和人文精神,用戏剧点燃孩子们想象力。近百名对戏剧、舞蹈、声乐零基础的孩子,自愿报名加入艺术团队。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这部剧,孩子们成长了,明理了,知道了什么是舞台艺术,更了解了学校的历史。
一个舞台让每个孩子闪光
“排演这部戏,你会觉得非常感动。”走下舞台,班布老师的扮演者、音乐教师金澍昀颇为感慨,即使已经在学校任教近20年,她也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地走入过学校的历史,了解先辈们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的办学初心。“所以,今天的我们也始终坚持要让每一个孩子发光。”金澍昀说,除了学校戏剧俱乐部的孩子们承担了大部分演出任务外,校合唱团、校舞蹈队的孩子也全力参与,另外,也向全校海选了小演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没有舞台表演经验。一次次的排练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变化有目共睹——80年代钟华的扮演者、四(4)班男孩袁逍并不是个特别外向的孩子,凭借着优秀的语言表达和音色入选。起初,在舞台上,他动作僵硬,完全放不开,现在,已经可以把“发嗲”的动作演得格外传神,引得台下笑声一片。
“班布”是英语=“bamboo(竹子)”的谐音。故事发生在校园内外,舞台呈现总能看见竹子,寓意着竹子始终伴随着学校的成长,哪怕历经磨练。“竹子被砍断,根埋进泥土里,只要有足够的温度和湿度,就能蓬勃生长。”尽管不是自己的台词,但解放前李想的扮演者、四(5)班女孩沈子茗已经把反复出现在剧中的这段话,记在了心里。“不要总想着是在背台词,要真的把自己当剧里的人。”这个大眼睛小姑娘认真地总结表演经验,并感叹,当年的小女孩要想上学是多么难!至于自己为什么会成为“女主”,她想了想,说:“老师让我读‘当太阳升起来了’,我可能……读得特别有感情!”沈子茗说。
她告诉记者,除了这部剧,全年级的同学们还用不同的形式来迎接校庆,有的准备做校园建筑模型,有的画竹子的立体画,有的制作校史小手册,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走进历史最好的方法。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