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岁时记大雪至仲冬始

大雪,

大者,盛也,

至此而雪盛也。

万山凋敝黯无华,

四面嘶鸣晃树杈。

白雪欲求吟咏句,

穿枝掠院演梅花。

大雪,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一个节气,

亦是冬天第三个节气,

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天愈发寒,白日愈发短。

较之小雪时节,雪意已是滂沱,

天南地北时常落雪。

冬之况味,也愈发浓。

每年12月6或7日,

进入大雪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

雪大了,天气更冷,

且不同小雪,

此时雪落可积累在地不化,

叫雪坐冬。

(陆治《寒江钓艇》,明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

一候鹖鴠不鸣,

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

二候虎始交,

此时是阴气最盛,所谓盛极而衰,

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

三候荔挺出,

“荔”为马兰草即马兰花,

据说也能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时节,

一碗香甜可口的萝卜汤

能让严寒的冬日瞬间温暖起来,

《本草纲目》记载,

萝卜有“下气”“消积”“解酒毒”等功效。

天地寒来暑往,饮食也应顺之养生。

民间俗语更是说到“冬吃萝卜夏吃姜”,

冬天人们缺乏锻炼,

加之天气干燥,人体较为燥热,

白萝卜性凉味甘,镇咳化痰、提高免疫力,

适宜在冬季食用。

每到冬日,

四川人家里的阳台,小区的架子上,

便会如期地挂满色红似火的香肠、腊肉。

腌肉的习俗由来已久,

这种古代人用智慧创造出来的为熬过寒冬的食物,

时至今日,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唐摭言》记载:

“(学生)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

束修便是束脩,

是学生送给老师的“腊肉”,以作学费。

而到今天,腊肉的制作无甚不同,

或烟熏或日晒。

在四川,少了香肠和腊肉,便少了年味。

腊月里,每家每户便开始忙着制作香肠、腊肉。

炒腊肉、蒸腊肉、萝卜炖腊肉……

那一片片红里透着些金黄的腊肉始终散发着人间烟火的香气。

大雪,

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足以慰藉一天的疲惫和寒意,

羊肉,是历来民间冬季进补的重要食材之一。

李时珍指出:“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

羊肉有补中气、益肾气的作用,

冬季十分适宜食用羊肉汤。

在四川简阳,羊肉汤是冬季的首选食物,自汉代,简阳人就有食羊肉的历史了,

《简州志·食货志》记载,

“户户具鸡豕,十里闻羊香”。

简阳羊肉汤也因其鲜香可口,

深受四川人的喜爱。

每到天气变冷,

四川各地的菜市场、

马路边的餐馆便逐渐开始出现羊肉的身影,

热腾腾的羊汤翻滚,慰藉着无数人的五脏六腑。

雪霏霏,风凛凛,

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卢星宇海报制作孔维睿摄影卢星宇部分图据四川省文旅厅编辑宋和霄校对王鹃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wkzyj/517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