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洋流两年全景图与梵高星月夜

荷兰绘画大师梵高(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Gogh年3月30日~年7月29日),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和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创作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绘画艺术,其不少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人知,极具艺术价值。梵高年在法国南部圣雷米修道院,治病疗养期间创作的名画《星月夜》(STARRYNIGHT,73cm×92cm),现收藏于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MuseumofModerArt,NewYork)。这幅《星月夜》,被视为梵高最具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在画中,涡旋状的星座扫过夜空,其手法大胆,震撼人心。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梵高的《星月夜》。画评人通常认为《星月夜》表现了“永恒运动的超感觉”:

在《星月夜》的右上角,是耀眼的弦月。这轮似太阳般耀眼的弦月,增加了夜空中的庄严与神秘气息。

画的中部,是流动的涡旋光。这样表现星空,除具有装饰感之外,席卷整个天空的涡旋光,也蕴含了画家与命运抗争的悲愤之感。

画的上半部,有多个光晕围绕着的星星。画家以黄、绿、白三色相叠表现的星星,在光晕的包围下,漂流于涡旋光旁,加强了运动的感觉。

画的左侧,是划破长空的丝柏。这如火焰般燃烧的丝柏,与向日葵同是梵高的最爱,它拔地而起直插天空,深深的颜色与星空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涡旋光的流动,使整个画面达到平衡。

《星月夜》的底部,是衬托动态的远景。这些建筑物及山峦,与奔流的夜空辉映成趣,在画面的下端起到了稳定画面的作用。

从年献身绘画艺术到年自杀身亡,梵高短暂的10年艺术生涯里,以其强烈的创作欲望和超人的勤奋刻苦,创作了近余幅作品,其中就有40余幅自画像。梵高以年均4幅自画像的频率,真实记载其绘画技法的变迁和思想情感的波动。在这幅年1月的自画像中,叼着烟斗的梵高神情有些呆滞,但烟斗的袅袅白烟,却非常形象地将涡旋画得很清楚。

在梵高《星月夜》问世年时,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年3月4日公布了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VMon”恒星,他们称这幅太空摄影作品与梵高的名作《星月夜》有“异常相似”之处,天文学家将其命名为:“梵高的《星月夜》”,成为了《星月夜》的太空版。

有趣的是,再过了8年,在梵高《星月夜》问世年时,美国宇航局年3月28日又公布了根据年6月到年12月间洋流运动情况,用可视化技术呈现的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图像,看起来要比太空版星月夜更像这幅梵高的名画。

从这几幅洋流图可以看出,当年这位后印象派画家画得太出神入化了,与全球海洋表层洋流图多么相像。可以认为,这大自然之母的“图画”应该称作为:梵高《星月夜》的洋流版。

美国宇航局年3月28日公布了一个视频,它浓缩了年6月至年10月间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到洋流不是以直线或曲线运动,而是不断形成复杂的涡旋。笔者认为,这是动态的《星月夜》洋流版,也是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形象显示流体涡旋不可多得的视频教材。

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视频地址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ytzyj/435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