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画中体验美,在美中感悟生命读离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www.zkyyhhyy.net/index.html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朱光潜《谈美》

梵高《罗纳河上的星空》

朱光潜先生在抗战时期写下了上面那段话。他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之所以弄得如此之糟,并非完全是制度问题,大半是由于人心太坏。而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确实,当面临一个个选择时,一个人如果能真正领悟何为“美”、何为“丑”,他便不会因追求高官厚禄而利欲熏心,不会因贪图种种利益而背信弃义。他的行为也自然会有更多纯洁、高尚的企求。

对美的领悟,可以从欣赏一幅幅画开始

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自己对“美”的领悟能力呢?

诚然,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欣赏美术作品,就是其中一种提高自我审美能力简单易行的方法。

对于绘画艺术,行家里手们自有一套专门的品评方法。从讨论画作的色彩、构图,到内容,再或是讨论作品在绘画艺术史中的意义,可谓是五花八门。

可这些方法似乎离我们普通人太远了,犹如竖起的一道屏障,把不少人隔在了艺术大门之外。

其实,当我们欣赏一副美术作品时,可以从读懂一幅画在讲什么开始,暂时抛掉那些专业知识,慢慢培养自己的兴趣。

齐晓晶《离世界名画一厘米》

这本《离世界名画一厘米》大概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从介绍一幅幅现实主义、印象派以及现代绘画等流派的名画入手,为我们讲述了莫奈、梵高、毕加索等画家与作品的故事。

它是一本不错的美术赏析入门书,为我们推开了探寻“美”的艺术之门。

劳动者之美——《拾穗者》

她们腰上系着的袋子是空瘪的,辛苦拾来的麦穗一只手就可以握住,而在远处却堆着如山般的麦垛。

她们位于画面的前端,整体色调却略显黯淡阴沉,生活的沉重似乎使她们无法挺直腰杆。

她们背后却是一片阳光下的丰收场景,一个骑马的人在画面的右上方,他远远地望着这一切,不知这丰收的祥和是否仅属于他一人。

看到这样一副画,可能会让人想起那首名为《陶者》的诗——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艺术之美是相通的,一幅画与一首诗描绘的是同一种感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与对现实的不满。虽然它们所表现的现实毫无美感可言,但它们赞颂的东西,却是“美”的意义所在。

幸福之美——《游艇上的午餐》

雷诺阿是书中提到的另一个印象派画家,他年轻时和大多数印象派画家一样都不得志,生活过得可以用“落魄”二字来形容。可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很难察觉出他的苦闷。

他用明亮的色彩与轻巧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令人感到幸福、愉悦的画作。

表达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是雷诺阿作品中不变的主题。

雷诺阿说:生活已经足够让人烦恼了,对我来说,每一幅画必须是可爱的、开朗的、漂亮的。

为理想而怒放的美,也可以如此静美——《梵高的卧室》

一名画家一辈子画了多幅画,生前却仅卖出了一幅画,他就是梵高。

可这并不影响梵高对绘画的痴迷,如果说一个画家是在用生命创作,那绝对可以算梵高一个。

梵高的画作风格是多样的,就如他的性格一样。时而狂野热情,时而温柔娴静,时而深邃平和,时而流露着焦虑与不安......

当时世人无法理解他的作品,更无法理解他的行为(梵高曾割掉自己的左耳送给别人)。在他们眼中,梵高是一个疯子。

《梵高的卧室》是他的名作之一,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察觉梵高有着孩子般的纯真。

这段时间是梵高经济最宽裕的时期,他为自己租了一个小屋,终于有自己的创作室了。

从整洁明亮的房间中,我们能体验到梵高内心的平静与欢愉。

可不久之后,梵高就被迫离开了这里。

他依然沉迷于绘画,在田间、在疗养院、在星空下,直至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

梵高最后的名作《麦田群鸦》

在金黄的麦浪中,他扣动了手枪的扳机。群鸦飞向远方,不知那里是否只有自由与理想。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七堇年《尘曲》

美其实离我们很近

美,其实离我们很近。

我曾经见过一株在人行道上倔强长起的小草,它是美的。

我问它,是不是当路人会为你的倔强而移开脚步时,你便长成了自己心中的大树。

它依然倔强。

我曾经见过一朵被雨打落在路边的小花,它是美的。

我问它,是不是你曾经为自己绽放,就不再惧怕这雨后寂冷的凋零。

它依然绽放。

我也见过生活中许多自强不息的平凡人,他们也是美的。

可我没有问他们,因为他们迈向前方的脚步已经无声地回答了我。

于是,在我的心中他们成了一幅幅画,平凡却不失唯美。

“美”或许就在我们的身旁,我们需要的仅是一颗能发现美的心。

也正是因为有了它,当我们面对生活的不易和世界的阴暗时,才能像梵高画笔下的向日葵那样,守着心中的“美”,向着远方的光。

我们可以离自己心中的美零距离

我是“疏影森林”,愿我们漫步在书籍的森林中,少些阴影,多些阳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ytzyj/440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