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书徽
采访时间:年9月7日姓名:葛非性别:女年龄:37岁宁波籍。现任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执行馆长,策展人。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副总经理,兼画廊顾问。
我与葛非约在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园区里见,这个产业园融合了工业的冷峻风格和人文艺术气息。
此间的她,言语练达,举手投足之间,兼具了职业经理人和画家的气质。听她聊完,我发现,艺术工作者并不是常人以为的那样感性,仿佛活在另一个时空。
或者,拼搏与停驻、自控与松弛,是我们所有人都会遇到的人生议题。
从懵懂到自觉,人生绝不要浑浑噩噩
我和艺术的不解之缘,从出生时也许就注定了。我的父亲对我影响深远,他是中国电影电视美术家协会会员,为国内多部知名影视剧做过美术设计,40岁就成为飞天奖的得主。
因为父亲的职业背景,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很多美术类的专业书刊杂志。在父亲的书架上,8岁的我第一次看到了时尚杂志《Elle》。
在80、90年代的中国,时尚这个词几乎还没出现在公众话题中,更别提时尚杂志了。翻开《Elle》这样一本引领世界潮流的杂志,我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至今,我仍然记得当年那本创刊期《Elle》高档彩色内页纸的触感,雌雄莫辨、英气逼人的白人服装模特,还有卷首品牌护肤品广告页上逼真得要滴出纸面的水珠。
这些画面给了我最初的艺术启蒙。还是孩童的我,悄悄在心里立下了心愿——长大后,我也要做这样的杂志!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杂志的工作叫时尚编辑。于是,这也成为了我的第一个职业梦想。
父亲工作很忙,经常出差在外。而且,他在教育上倾向于润物细无声。小时候,我反而没有像同龄人那样去读兴趣班。
我经常自己挑选杂志上喜欢的人物图案,蒙一层白纸开始描摹,这就算是我的绘画启蒙了。
父亲回家以后,总是饶有兴致地看我的“作品”,表扬我画得不错。除了模仿杂志画面,我还自行创作,天马行空地画一幅每天的所看所想。
晚饭时,父亲就在饭桌上一边点评我的画,一边随手提笔,在我画本背后即兴创作一幅同主题的画。
我对绘画和艺术的感情,就在这样随意而温馨的童年生活中萌芽、生长了。
小学毕业时,很流行写同学录。多年后,一位老同学把我当年在他的同学录上写的话拍照给我——“我要从事与艺术相关的行业”。
“你看,原来你小学就定好了之后二十多年的路线呢!”
其实,从小内向、晚熟的我,在上大学之前都是懵懵懂懂地遵循父母安排。做艺术工作者,既是家传,也似乎是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我应当走的路。
到了高中,我开始正式学习美术。在规划大学学业时,北京电影学院舞美设计专业成了我理所当然的目标。
高三上学期期末后,我参加了北影招生考试,顺利通过了前两轮面试。在最后一轮面试中,考官问我:“你看过的影视剧里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美术场景是哪一个?”
因为备考经验不足,对舞美设计还缺乏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