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是文人画中常见的意象符号,也是众多与苏轼相关的“赤壁图”中的关键元素。鹤对君子人格的象征始自魏晋时期的志怪文本,经白居易得到极大的丰富,而苏轼接纳并改造了白居易“笼鹤”式的君子观,在该意象中寄托了独特的怀乡情结与归处意识。以其思想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物我观和“君子知命”议题为基础,苏轼进一步借助“归飞鹤”完成了士人身份、君子品格与世俗约束的和解。作为文人艺术的倡导者,苏轼的观念深刻影响了文人画的图像表现与意涵空间,鹤承载着关于士人生存境况与生命哲学的思考,并具有了精英化、理想化的审美特征。
苏轼;白居易;赤壁图;文人画
“一时谪向黄州去,四海传为赤壁图”[1],元代文人张之瀚的这句诗描述了中国绘画史中的一道奇观:自苏轼在北宋元丰年间被贬至黄州并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名篇后,对苏轼与赤壁的描绘,逐渐成为历代、各地不断接续的创作现象。
在图像转译的历史中,“鹤”承载着来自文本的具象化信息,并折射出苏轼关于君子人格的思考。士人如何在当世自处?从魏晋至唐代,对这一存在命题持续的发问与思考为鹤意象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后世文人对鹤的描画也并不拘泥于赤壁主题,而与士人群体的生存处境发生着紧密关联。部分美术研究将对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