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啦来啦,药小新听说大家最近受生物课上Lorenzo老师的熏陶,对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兰花和蘑菇产生了崭新的认识,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使我们对此有更深的了解,在课外拓展中,药小新也想和大家分享更为丰富的知识。
今天专门准备了一道“蘑菇兰花大宴”,下面请大家慢慢品尝吧~
今天的主角之一蘑菇,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材,也是雨后路边偶尔展露的生机,但在我们的基础生物课堂上,它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身份——真菌,隶属于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
而另一位主角——兰花,它除了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四君子之一、是高洁典雅的象征之外,也是单子叶植物纲、兰科、兰属植物的通称。
01
兰花and蘑菇的关系兰花和蘑菇,这两位乍听之下亲属关系较为疏远,可实际上,兰花与以蘑菇为代表的真菌一类生物可谓是密不可分。兰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的物种,真菌是生物界较低级原始的物种,他们都是陆地上最复杂最重要的主体生态系统——森林中的重要一员。在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森林生态系统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兰与菌之间,建立起了多种复杂的生态关系。
兰菌根(英语:Orchidmycorrhiza,OM)是兰科植物与真菌所形成的一种菌根。兰菌根对许多兰科植物种子的萌发相当重要,因为许多兰科的种子不具有任何养分储备,完全以菌异养的方式透过兰菌根从寄生的真菌获取其需要的有机养分。兰菌根是一种内菌根,真菌的菌丝进入兰花体内后,会在兰花根部的细胞内形成称为菌丝团(pelotons)的卷曲状构造。
迄今为至,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的互作机制研究进展还相对缓慢,主要归因于兰科植物种子细小、共生体系复杂以及影响因素较多等。当前,关于兰科植物与其对应共生真菌的互作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形态学机制如真菌的侵入方式、不同萌发阶段的侵染情况;营养流动机制,如以同位素示踪技术阐释碳源的交换;互作的分子机制,如利用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手段探究互作过程中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这些方面的研究结果都将有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兰科植物和共生真菌是以怎样的互作方式达到互惠共生的动态平衡。
02
关于蘑菇的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是很多孢子植物和真菌等利用孢子进行的生殖方式。孢子是许多真菌、植物、藻类和原生动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等。植物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无性孢子”,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如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等。
孢子生殖
游动孢子(zoospore)
形成于游动孢子囊(zoosporangium)内。游动孢子囊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根鞭毛,释放后能在水中游动。
分生孢子(conidium)
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单胞或多胞,无色或有色,成熟后从孢子梗上脱落。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还着生在分生孢子果内。
卵孢子(oospore)
卵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核配,最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厚壁的、双倍体的卵孢子。
接合孢子(zygospore)
接合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配子囊以配子囊结合的方式融合成1个细胞,并在这个细胞中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的厚壁孢子。
子囊孢子(ascospore)
子囊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子囊孢子着生在无色透明、棒状或卵圆形的囊状结构即子囊(ascus)内。每个子囊中一般形成8个子囊孢子。子囊通常产生在具包被的子囊果内。
担孢子(basidiospore)
担子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直接由“+”、“-”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以后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膨大成棒状的担子(basidium)。在担子内的双核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担子上产生4个外生的单倍体的担孢子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兰花和蘑菇有了新的认识呢?是不是感觉自然万物更神秘了呢?是不是对生物这门学科更感兴趣了呢?下面跟随药小新来做个小测试吧!
问答题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下列不属于兰科植物的是()。
A.春兰
B.蝴蝶兰
C.吊兰
C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来源:药学院新媒体中心、网络
实习编辑:止戈、北柠、七一
责任编辑:搓火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