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铸英魂丨央视清明专题追忆为共和国

总有一个时间节点

能够唤醒我们

暂时封存的记忆和情感

又是一年清明时

4月4日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师生们

来到一位老者的塑像前

肃穆鞠躬深切缅怀

而这位老者就是

为我国国防事业倾注毕生心血的

著名核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我校陈达教授

今日

央视新闻频道在清明节系列报道

“马兰花开铸英魂”中

回顾了以陈达院士为代表的

在大学毕业时毅然奔赴罗布泊

为共和国核事业奋斗终生的科学家的故事

年10月16日

随着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在欢呼的人群中

有一百多名各高校的毕业生

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

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

在马兰基地收获了光荣与梦想

陈达院士就是其中的一员

(左一为陈达院士)

能够安葬在马兰

是陈达院士生前的夙愿

今年清明

陈达院士的儿子陈伟时

再次踏上马兰这片土地

回忆父亲以身报国的一生

也缅怀自己“最好的榜样”

地图上还没有马兰这个名字

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的陈达

听了周总理的向科学进军的报告后

陈达不顾家人的反对

“一意孤行”报名国防事业

这一年也是马兰基地大规模

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的第一年

一穷二白的戈壁滩

只有片片的马兰花相伴

国际上的技术封锁

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面对重重困难

基地的年轻大学生们

却迸发出艰苦奋斗

勇于创新的工作热情

第一次核弹试验的烟云还在翻腾时

陈达和战友们穿上厚重的防化服

不顾安危直接去爆心取样

在刀山火海般的危险中采集爆炸数据

这样艰巨的任务

当时就落在了年仅27岁的陈达身上

就是这样一个舍生忘死的团队

在实验的关键时刻

超额十倍完成了取样任务

在儿子陈伟时的印象里

父亲当时的工作条件是极其恶劣的

他和团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同时

工作中严谨细致的父亲

在生活里又是欢乐浪漫的

在清华大学念书期间

陈达就是校文工团的成员

来到马兰基地以后

这个业余爱好也没有放下

文娱演出的时候

陈达是专职的手风琴伴奏

从一名清华大学学生

到核物理专家、技术将军、中科院院士

中国核试验事业造就了陈达

和一批批青年学子

他们投身罗布泊

在恶劣的环境下为国防事业

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第二排右一为陈达院士)

年5月

陈达加入南航

这个65岁的老人

凭借不服老的坚韧劲儿

开辟了南航核科学的新天地

在学校支持下

创建南航核科学与技术学科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由陈达作为学科带头人的

南航核科学专业已经逐步发展、壮大、成型

拥有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

令人尤为感动的是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

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达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甚至在77岁高龄

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

仍然站立讲台

每次上课

陈达都早早地从明故宫校区

赶到将军路校区来

在教室或教师休息室等候

他怕路上堵车耽误上课

寒来暑往

陈达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

陈达还主持编写了

《应用中子物理学》等规划教材

录制并获批了

《核科学技术应用漫谈》国家视频公开课

陈达一直强调

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

年7月22日

陈达院士与世长辞

享年80岁

年,我校特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教授亲自为陈达院士创作雕像

11月21日

在我校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楼前

陈达院士塑像揭幕仪式正式举行

诸多领导和师生代表出席仪式

向陈达院士铜像鞠躬致敬并献花瞻仰

从此,这位老者永驻砚湖湖畔

他的精神

也永远留在了南航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校庆

66周年丨在南航砚湖畔,我们与陈达院士“再次重逢”

家国清明,慎终追远

历史如镜,精神永存

祖国永远不会忘记

那些忠诚和奉献于祖国的人

我们也会永远铭记

前辈们以身许国的无限荣光

肩负起新时代的伟大使命

继续奔跑追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zyjjg/321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