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讲究线的运用。
用线条的轻重、缓急、粗细、波折、刚柔等特性去表现不同形态、质感的物体,发展出了周、曹、张、吴四家样式,著名的十八描,以及各种线皴法,全方面地运用在各种题材和画种中,可以说,线,是中国画的基础。
中国画“十八描”高古游丝描中国艺术史上线的运用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但那是基于实用工具上的装饰,要说中国画正式的用线,还得从独立的画作——《人物御龙图》说起。
《人物御龙图》,长37.5厘米、宽28厘米,战国中晚期帛画,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
战国《人物御龙图》湖南省博物馆藏《人物御龙图》与同时代稍早的《人物龙凤图》被视为中国艺术史上最早的独立画作,二者皆为陪葬用的“铭旌”,技法上都以线条为主,但《人物龙凤图》线条相对古朴稚拙,《人物御龙图》则更显成熟灵动,是中国画线条运用最早的典范。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说: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这里的用笔,说的就是线条的运用。
要使物体有准确的形态,用笔上光有轮廓还不够,还要有“骨气”,即神韵和质感。《人物御龙图》中线条的运用堪称神妙,首先是不同物体的表现——
挺括的华盖与柔软的丝绦↓
高冠之韧、长袍之软与宝剑之硬↓
轩昂修颀的仙鹤↓
憨态的白鱼↓
变形的仿若车驾的龙↓
人物御龙图摹图线条的平直、粗细、变化生动地表现出了不同物体的质感,然而这还不算,该图描绘的是男子御龙升天的场景,一个“御”字,尽显动势——
形变的龙线条流畅,龙首处蜿蜒向上,极具动态美↓
飘动的丝绦、冠带和鼓动的长袍尽显凌空感和风向↓
而紧绷的缰绳则将速度之迅疾体现的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昂首欲飞的仙鹤也为这种动感点睛,悬空的人物更昭示着这一现象的非同寻常,升天的主题表现得生动而华美。
《人物御龙图》不仅体现了战国时期的艺术成就,也为随后的秦汉绘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其中飘逸灵动的线条运用,直接延续至后世,成为“高古游丝描”的来源。但它的价值又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更是当时的丧葬制度、社会风俗和文化观念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