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初公演舞台燃爆全网。
有人钟爱《大碗宽面》的技巧,有人被《得不到的爱情》蛊惑,有人因《推开世界的门》、《beautifullove》落泪,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心头好。
顶流静静子带领的《兰花草》更是给浪姐初公演舞台开了一个绝佳好头,场内以的高票数碾压对手,场外被网友花式夸赞。
宁静气场太强、阿朵怒音太赞、袁咏琳rap太炸,赞美之声在网上飞了两天仍旧没有停下的迹象,七话也循环看了十多遍。
加入了风格的编曲让三个女明星的气场瞬间两米八,带着邦德女郎的性感却又兼具特工的强硬气息,观众诉求的帅与美都被融入进来。
经过才女唐恬新编的歌词放弃了原作的清新校园风,“不愿居暖房,迎风晒月光”、“我慕天地广,花语亦铿锵”完美契合了熟龄姐姐气场与乘风破浪的心声。
舞台的成功,让不少网友呼喊宁静、阿朵、袁咏琳三人原地成团,而七话观看浪姐版《兰花草》时,满脑子都是一部经典作:《霹雳娇娃》。
最成功的女性影视作品之一:《霹雳娇娃》
年,美国推出剧集《查理的天使》,以三位性感女郎为核心的探案故事,在一众男特工、侦探作品里显得极为新颖,开播后大受欢迎。
年,好莱坞将《查理的天使》这个经典IP搬上大银幕,上映后便风靡全球,中国译名《霹雳娇娃》也成为后的童年记忆。
仅仅以追剧观影视角来看,无论剧版《查理的天使》还是影版《霹雳娇娃》,能够俘获观众的都是三个性格鲜明有魅力女主角以及精彩的剧情。
但,结合时代特性,你会发现这两部作品的成功都有着一定的社会诉求。
上世纪70年代,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荧屏形象,男性都拥有主场优势,集合智商与力量特性的侦探、特工类影视作品,更倾向由男演员主导。
《查理的天使》的面世恰好打破了荧屏作品的固有束缚,不仅给出新颖独特的故事观众眼前一亮,还意外成为女性荧屏形象崛起的代表,有了时代意义。
《霹雳娇娃》的面世背景与《查理的天使》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彼时,好莱坞动作片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陪衬,正如《》里负责美的“邦女郎”。
创作需要新的突破,市场也需要呈现女性更多元的形象,无论在哪个时代,稀缺的故事视角、能够满足社会诉求的作品,都是创作风口。
于是,好莱坞制作人把目光放到有一定人气基础的经典IP,推出影版《霹雳娇娃》,这也是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一版。
三位女主性感有力的形象,精彩的动作设计,让《霹雳娇娃》面世后掀起一股“娇娃”风,连已经出现过《东方三侠》的香港影坛都忍不住跟风拍了部《夕阳天使》。
直到当下,市场对女性动作片的诉求仍旧非常高,也希望能够出现代表当下女性形象的新娇娃们。
年,看到市场前景的好莱坞便再次翻拍了《霹雳娇娃》,并找来炙手可热的两位年轻女神“暮光女”克里斯汀、“茉莉公主”娜奥米出演新天使。
但,随着新版的面世,娇娃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越来越难服众。
寻找着落点的娇娃们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影版《霹雳娇娃》是最经典的记忆,但以剧本质量来看,剧版其实才是最上乘的一个,虽然有时代局限,却更舒适地呈现了女性形象。
而00版《霹雳娇娃》在角色设定上主要以“美色”为卖点,三个女主角无论是完成任务还是私下的性格呈现,都有着“搔首弄姿”观感。
很显然,这个版本有着很浓郁的男性审美倾向,女性的美似乎永远要与性感划等号,见缝插针呈现的香艳镜头让直男观众心花怒放。
于是,这一版在收获好成绩的同时也有了“物化女性”争议。
比较庆幸的是,卡梅隆、德鲁、刘玉玲组成的神级卡司团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审美上的局限,演员强大的气场经常挣脱剧本束缚。
比如刘玉玲的经典“教官”镜头。
一场带着制服诱惑的剧情在刘玉玲的诠释下脱离了低俗趣味,原本被“物化”的人反向主宰全局,男女观众看了都会热血澎湃。
或许是为了打破直男审美局限,由伊丽莎白·班克斯执导的《新霹雳娇娃》开启了“女性视角”,放弃了全员性感设定,并设置了走中性路线的角色。
客观来说,新版对女性美突破的初衷不错,导演想让角色挣脱性感束缚走独立、力量化路线,但在呈现上却又陷入另一个局限:假大空。
正如说着女权宣言的主角,她靠美色迷惑对方以完成任务却又不认可这种美,中性与浓妆艳抹各自为政,也各自都不出彩。
加上该片动作戏过于绵软,力量美的视觉冲击不足,这导致主角宣称的“无所不能”像是一碗幻想鸡汤,效果远远逊色把女性美局限在性感区间的前作。
主角无法呈现完美的女性魅力,故事与动作设计又不够给力,最终,《新霹雳娇娃》口碑票房双失利,并留下一个问题:
新时代的霹雳娇娃应该是什么样的?
不能只拿性感当卖点,因为在女权意识纯熟的时代,单纯贩卖性感会产生“物化女性”争议,是一个狭隘的创作取向。
但向中性与力量美发展似乎也不讨喜,《新霹雳娇娃》的失败就是典型代表,男性观众不爱看,女性观众又没有共情。
娇娃该何去何从?《兰花草》舞台上的宁静、阿朵、袁咏琳给了一份答案。
美丽无边界,力量从心而发
《兰花草》三人组的造型,乍看与《新霹雳娇娃》非常相似,都兼具了多元女性形象。
都有中性色彩:宁静与克里斯汀的短发、西装。
都有强硬元素:阿朵怒目与埃拉·巴林斯的战斗力。
都有甜美担当:袁咏琳和娜奥米·斯科特的甜姐儿笑容。
但仅将《兰花草》三人组与新娇娃做静态对比,两者的魅力高下立现,一组是男女通杀的魅力女性,另一组只是在凹造型。
区别在哪?在于前者的不回避、不片面、不模式化。
《新霹雳娇娃》有一个明显的呈现,导演太想扔下性感、风情这些传统审美,但过于刻意的回避女性化元素反显得人物更生硬,失去了原始的敬畏。
更何况,性感与风情,原本就是女性美的一种,为什么要回避呢?
《兰花草》三位女星各有各的美,但每一个都可以解读出一种别样的风情来,每个人都在掌控自己、掌控舞台、掌控观众。
打扮中性的宁静霸气十足,按惯有印象,这应该就是队内的“男性担当”了吧?但宁静魅惑嗓音及一个抬眼,专属大女人的撩拨感自然发散。
性感不代表只能搔首弄姿,撩且有掌控全局的气场,更能突显人物的自信与力量,《霹雳娇娃》中刘玉玲能冲破剧本束缚,某种程度上也是因这份反客为主的魅力。
阿朵怒目比耍帅的霸道总裁还要A,但她因为走帅气路线就失去自己的性感风情了吗?不好意思,姐姐抚个头发,当年在《男人装》大杀四方的实力瞬间就回归了。
呈现女性的硬朗不代表要一直紧绷着,适当的柔软能够这份硬朗更真实有力度,为了不风情而排斥风情,反而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荧屏要做的应该是避免出现低级风情。
笑容甜美的袁咏琳是三人中最“软糯”的一个,但甜姐儿就只能做被掌握的小女生吗?抱歉,姐姐RAP唱起来,就是全场最帅的崽。
美应该是没有边界的,中性美与性感不冲突,御姐范与酷帅不排斥,甜美与霸气更可以兼容,实在无需刻意将女性美向一种模式化的片面形象渲染。
可能有人会说,宁静、阿朵、袁咏琳三人比《新霹雳娇娃》的主演多了十几年生活阅历,将“大女人”的她们与90后“小女生”对比不公平。
但事实上,宁静、阿朵、袁咏琳在《兰花草》舞台上呈现的魅力,即使放到她们20岁初头也不会走入局限,不信,可以去看看她们早期的作品。
她们与年轻时相比最大的区别,可能便在于当下的年龄段能够更好的诠释出新编版《兰花草》歌词里的意境:我慕天地广,花语亦铿锵!
这也是最能呈现新时代“娇娃”魅力的一种创作方式,独立女性的魅力不应该沉迷于女权宣言,真正的力量由心而发。
《兰花草》用新歌词畅写出姐姐们对天地的向往、乘风破浪的决心,这份心境经过她们完美诠释之后,化成让观众敬畏的力量,化作新时代女性的符号。
影视作品想要呈现时代女性的魅力,想要创造叫好又叫座的新“娇娃”,不仅人设可以借鉴宁静三人组,作品更可以学习新版《兰花草》的创作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