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饮马图纨扇》唐韩干绢本尺寸:42x68厘米原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韩干(约~),唐代画家,长安蓝田(今属陕西)人,官至太府寺丞。善画肖像、人物道释、花竹,尤工鞍马。韩干初师曹霸,为其入室弟子,后自成一家。所绘马匹,体形肥硕,态度安详,比例准确,一改前人画马螭颈龙体、筋骨毕露、姿态飞腾的“龙马”作风,创造了富有盛唐时代气息的画马新风格。杜甫在《丹青引》中有“干唯画肉不画骨”的诗句,在《画马赞》中又说:“韩干画马,毫端有神。……鱼目瘦脑,龙文长身,雪垂白肉,风蹙蓝筋”。对他的画马,赞赏备至,后人将他与当时最善画牛的戴嵩并称为“韩马戴牛”以画马着称。
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江帆楼阁图》绢本,纵.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图的上方是浩渺的江水,近处满勾细密的鱼鳞纹,渐远渐渺茫。近岸有一叶渔舟,天边则有二片风帆远去。下方是江边坡岸,山峰耸立,长松秀岭,密树掩映,山径层叠,有碧殿朱廊曲折其间。画七人,一人于廊内,二人于坡岸赏景,另四人则沿山径而来。主人骑马,三仆或挑担、或提物,簇拥前后。人物描绘工致,形神兼备,延续唐代绘画的辉煌。而用色上也沿用人物画优秀的重彩法,在石面及松叶上着浓厚的石绿色,在廊檐及木柱上着明艳的朱砂色,将隋以来的金碧山水演绎成一种以青绿为主的青绿山水。然而树木山石的刻画则比以前细密、老成。山石有勾而无皴,杂树或枯枝,或有叶,枝叶都用双钩线描,而松树则更具特色,此前的展子虔画松不画松针,只用绿色点染,画法古朴,而此图则先用石绿点染,而后又用石青加上两笔交叉的线,以示松针。此图画游人在江边的活动,江天空阁,风帆缥缈。画家以俯瞰的角度,描绘了山脚丛林中的楼阁庭院和烟水辽阔的江流、帆影,境界广漠幽旷。画树已注重交叉取势,显得繁茂厚重,但枝、干、叶,仍用工整的双勾填色法;山石用中锋硬线勾描,无明显的皴笔,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墨线转折处用金粉提醒,具有交相辉映的强烈效果。
《货郎图》五代南唐李昪《货郎图》五代南唐李昪24x59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的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时期,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象节日般热闹场景。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当时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五代周文矩《西子浣纱图》《西子浣纱图》周文矩,中国五代南唐画家。建康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人。生卒年代不详,约活动于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时期(~),后主时任翰林待诏。周文矩工画佛道、人物、车马、屋木、山水,尤精于仕女。周文矩也是出色的肖像画家。存世作品多为摹本《宫中图》、《苏武李陵逢聚图》、《重屏会棋图》、《琉璃堂人物图》、《太真上马图》。《西子浣纱》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西子即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浣纱”是一个经典的典故。周文矩的仕女画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唐代周昉的传统。此图是五代画家周文矩的传世作品,是五代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周文矩是五代的国画大师,五代周文矩合乐图是周文矩的代表作。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高遠画法,绢本墨笔,纵.3厘米,横.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溪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宋郭熙《秋山行旅图》《秋山行旅图》宋郭熙,(-约)〔北宋〕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年)。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
《天池石壁图》《天池石壁图》黄公望(公元—年),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出继永嘉(今属浙江)黄氏为义子,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工画山水,宗法董源、巨然,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就是元四家之冠的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浅绛山水画的代表作。于七十三岁时精心之作。图绘苏州以西三十里的天池山胜景。现在该画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是属于绢本,设色,长度长.4厘米,宽度长57.3厘米。山水以浅绛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著有《写山水诀》传世。
元王蒙《关山箫寺图轴》《关山箫寺图轴》王蒙(-)元画家。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骑驴归思图》《骑驴归思图》唐寅(-),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均为他题画的别号,吴县(今苏州)人。赋性疏朗,任逸不羁。曾经刻其章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骑驴归思图》描绘的是奇峰杂木,山坞人家;溪水湍流,穿行山间;绿树迎风,舞姿婆娑;一人骑驴行进在山路上,正朝深山中的草堂院落奔去。前景山下深涧又有流水木桥,一樵夫正担柴过桥。在艺术表现上,山石用带水长逡,非常湿润。画家自题七言绝句一首“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吴郡唐寅诗意图。”钤朱文一印。这幅画体现了唐寅的绘画特色。在艺术表现上,山石用带水长皴,非常湿润。秋树青黄,多做空钩夹叶,在画风上接近李唐、马远等院体,但具“文人画”风格。
《古木苍烟图轴》明文徵明《古木苍烟图轴》明文徵明纸本墨笔26.2厘米x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为文征明仿倪云林画法之作。近处古木扶疏,中景山峦中流泉逶迤,下有居室三间却无人影,一派冷寂气象,颇得倪画精神。此图画法虽仿倪而有文征明自家的意趣,特别是用笔趋向中锋、山石造型趋向圆形,淡化了倪画峭拔之趣,而近似黄公望的画法。但文征明对此画颇为自许,故题诗云:“不见倪迂二百年,风流文雅至今传。偶然点笔山窗下,古木苍烟在眼前。”题字瘦劲古拙,亦近倪书。此图作于嘉靖九年(公元年),文征明时年六十一岁。
《冷枚梧桐双兔图轴》清代冷枚《冷枚梧桐双兔图轴》清代冷枚创作的一幅本设画。简介此图似为中秋佳节而作。图中野菊满地,桂花飘香,高大的梧桐树下,两只肥硕的白兔惬意地在草地上嬉戏。双兔写实,造型准确生动,皮毛以细笔一一画出,具有柔软的质感。兔目用白色点出高光,令眼神活灵活现顿生神采。本幅款署“臣冷枚恭画”,钤“臣”朱文印,“冷枚”、“夙夜匪解”白文印二方。山石以折带笔方正写出,于坚硬中见峻峭之美。构图疏密有致,设色注重冷暖色调的对比。整幅作品大气秀美,富丽堂皇,受到了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具有康熙朝宫廷绘画的风貌。
清王翚《夏五吟梅》《夏五吟梅》王翚(年4月10日─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有《康熙南巡图》(与杨晋等人合作)、《秋山萧寺图》、《虞山枫林图》、《秋树昏鸦图》、《芳洲图》(常熟博物馆藏)等传世。著有《清晖画跋》。
俞致贞《牵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