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于.11.26日晚,随着佳士得香港秋拍的落幕,饱受争议“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最终以4.1亿元的港币被据说是中国的收藏机构购得,前后的成交价加上佣金已经达到了4.亿元港币,折合人民币4.亿元。在看似高价的背后其实不然,据内幕消息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前的接洽过程中曾经有不止一位买家出价过10个亿以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在历史文人地位堪称“巨人”苏轼,唯一的真迹遭遇如此的夭折,今日就让笔者扒一扒其中的原委。
苏轼《枯木怪石图》苏轼《枯木怪石图》想必学过美术绘画的朋友大家都知道其在绘画历史上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开创了宋代文人绘画的先河,属于中国绘画美术历史上教科书般的存在。
那么为何如此少见真迹的出现却迎来了市场上如此冷淡呢?原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前关于苏轼《枯木怪石图》的真伪问题迎来了多方的质疑,最后导致收藏界全民的讨论让本有意愿买家迟疑不定,价格自然也就有所遗憾了。
其质疑的观点主要有几点今日不妨拿出来探讨一下:
质疑观点一:卷后米芾诗跋的真伪,是否是米芾的亲笔所提。其米芾的题跋为:“芾次韵: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米芾题跋其一质疑的观点在于,米芾在题跋上面没有明确其是苏轼的真迹,历史上米芾与苏轼往来密切,何以在诗题中完全不提苏东坡?而是以一种似是而非的态度在阐明自己的意境!
2.质疑观点二:有一部分人认为米芾的题跋为后人拼接而制,主要的观点在于在米芾的作品中能够找到其中的字进而可以拼接。
对于其一的质疑观点我想就得从历史的“米芾”与苏轼的关系进行说起了,米芾是宋代的书法大家,其年龄小与苏轼十四岁在当时是与苏轼.蔡襄.黄庭坚齐名的人物,素有小苏轼之称。而《枯木怪石图》的创作背景是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整个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官场失意备受打击。终日郁郁寡欢其“枯木怪石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米芾同苏轼都是当世的大家,在见到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后触景生情,有相同的感受并提下: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其精神上的交流溢于言表,对于质疑的观点为何没在题跋中直接提起苏东坡,我认为“米芾同为大家骨子里的傲气不想而知,如果说直接的在后,题跋附和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而对于大家而言精神上的交流共鸣才是最好的佐证!
刘良佐题跋其二有人认为米芾的题跋是从别处拼接而制,并提出一个观点米芾的题跋在刘良佐这个人的题跋之后,而”刘良佐“这个人既然结识苏轼,米芾当世两位书法文化界的大家,为何”自己“却在史料中默默无名。我想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宋代的历史总共有多年的时间吧,人口的总和多达几十亿不止而在今天考古文献资料中可以查到的人不过区区几千而已。历史得真相很有可能就是刘良佐其人是当地的名人与苏轼米芾相熟在得画后先行题跋,后见于米芾后拿出来欣赏品鉴,米芾触景生情题跋在后。
并且如果说米芾的题跋是拼接而制其难度的系数就有些大了,在当时的条件是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现在网络发达想要找到谁的”字帖“都可以轻易的找到,而在一千多年的宋代就是文人雅士想要模仿名家的字都要有名家本人的字帖才成可想而知如果有人作伪的话想要拼接成米芾的题跋难度有多大,且运笔是讲究一蹴而成的每个字精气神的连贯性是无法用拼接来做到的,除非就是本人在书写。但是换言之如果说做伪者一定要拼接的话,为何不再题跋中直接进行明确肯定是苏东坡的真迹呢,而是写下“芾次韵: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这样一段话!
“长宜子孙”《双松平远图》、“长宜子孙”《枯木怪石图》
3.质疑观点三;关于《枯木怪石图》上留有的印章与同人在其它书画上留有的印章不完全吻合的质疑。
具体说明:上面的这是一方杨遵的”长宜子孙“印,作为《双松平远图》留印,右为《枯木怪石图》留印。通过图片来看的话,会在少许上有些微妙的差距具体的表现为用印时的力度,以及油印的沁染度不同,如果说进行重合对比的话不会一致,所以有的人通过这一点开始对于苏轼《枯木怪石图》的真伪产生了质疑。
关于留印的问题刚开始笔者感觉还真是这么一回事感觉分析的很有道理,直到前不久拜访了一位专门玩印章懂得鉴赏的朋友哪里才恍然大悟,懂得鉴赏的朋友和我进行了实践把同一方”印章“印在宣纸上,下面垫着不同材质,有书本,桌子,纸张,等,得出的结果却是不相径庭,哪怕是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上进行不同得盖印,其结果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这里面还没有把时间年龄等因素考虑在内,想必当年”杨遵”先生在留印时不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对两幅名画进行留印吧,通过这个实践让我感觉到其印章真伪的质疑真的算的上是吹毛求疵了,而且整幅《枯木怪石图》的留印也是非常讲究规范的,流传的顺序也是可以考证。
我记得在“乌台诗案”之后宋神宗皇帝要处以苏轼死刑,当时的名臣王安石曾上书言:“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避免了苏轼的一死,才留下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而在今天苏轼的唯一真迹《枯木怪石图》却要受此无妄之灾,不得不说这是场中国文化史上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