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出门游的家长,有没有在各大景点的人山人海里感到疲惫乏力呢在五一假期到来前的几周,我也马不停蹄地跑了好几个城市做分享讲座,因此我决定这个假期不工作了,要回到“人间”来歇歇脚。
昨天我去上海西岸美术馆,那里正在展出我最喜欢的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年)的原作展。上一次看到康定斯基原作已是近三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受到法国五大国宝级博物馆的官方邀请,专程来巴黎录制一档艺术人文的课程《改变一生的博物馆之旅》。这是国外博物馆首次为中国家庭量身定制、用中文来解说的亲子课程,而且还是从小朋友喜欢的视角,深入简出地来讲述艺术和人文的发展史。
回忆起年录制时的点点滴滴,真是觉得机会珍贵。首先,为了保证良好的拍摄效果,五大博物馆都做了度的人员清场,让我体验到了一个人与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在一起的奇妙感受;其次,在拍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小插曲。当时在电影学院读大二的大儿子正好放暑假,我让他陪我一起去巴黎拍摄,给他也来一次沉浸式的博物馆之旅。
到了现场,制作人发现拍摄团队缺了一位摄影助理,于是他们当机立断把学电影的大儿子聘请做摄影助理。这里我给大家看一张照片,我站在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前面,那个钻在反光板底下的、干着“体力活“的人就是我的大儿子Ian。
开始我非常不习惯这样的工作方式,因为只要我稍稍一分心一卡词,就要重新来一遍,那么儿子就要维持各种困难的姿势,或站在大风里、或跪在水泥地上,默默地坚持忍耐下去……一想到这些,我就更容易分心了。后来,儿子看出了我的顾虑,就对我说:“妈妈,你就忘了那个人是我,就把我当木头杆子吧。”他还特意把自己的脸藏起来,不打扰我的视线。
今天想起这些,实在让我感到生活里处处有惊喜,生活里无时无刻没有学习。所以,趁着假期还未结束,我想带着大家重温一下《改变一生的博物馆之旅》中的一些细节,为大家做点参观博物馆的攻略,为以后你和孩子的博物馆之旅提前做一点准备。
攻略一:不走别人的常规路线
带孩子看博物馆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要有创意!按自家孩子的兴趣来规划一个主题故事或是一条主题路线,可以事先把故事讲给孩子听,让他对将要看到的场景或展品有一份好奇,到了博物馆就会多一种探索的感受。我把这个游馆经验叫做“带着故事去看卢浮宫”。
在卢浮宫,我先用数字来“迷惑”孩子:
卢浮宫已经是个多岁的老爷爷了,比我们中国的故宫还要大出多岁哦!可是,卢浮宫老爷爷一点也不算老。
还有一个岁的古埃及的大狮身人面像被“藏”在了卢浮宫的地下室中,而且它面对着的那个宽敞的开放空间,竟然就是卢浮宫初建时的地基。
来,大家看看这张照片,那个圆圆的部分就是城堡的圆塔。
年前刚开始修建时,卢浮宫并不是皇宫,而是一座带围墙的军事城堡。所以,来卢浮宫的第一站,我就带孩子直奔埃及馆的地下室,摸摸岁卢浮宫老爷爷的古城堡围墙,再看看岁的大狮身人面像。
攻略二:找出有趣的“图画故事”
孩子们都喜欢猜谜游戏,那么我们就在卢浮宫里来玩个猜谜语的游戏!所有谜语都是通过画布、画笔和颜料来表现的,在节目中,我们选出了4幅名画来猜谜。现在,我来介绍其中一幅。
这是法国画家乔治·德拉图尔在年完成的油画作品:《方块A作弊者》。既然有作弊者,那他是谁呢?
我会带着孩子仔细观察画中的四个人,他们在玩扑克牌。光线打在前景的桌子上,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灯,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四个人的动作和表情上。坐在中间的那位女士发型和衣着都很华丽,伸出右手,好像在说“该你出牌了”!她的眼神里透出了一个我们现代人爱调侃的表情包模样!
如果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那位该出牌的男士一半身体隐藏在阴影中,他右手支在桌上,请再看看他的左手……哦,他的左手正偷偷摸摸从宽宽的腰带里抽出一张方块A,细看他手中两张牌也都是方块A,这样凑起来他就能赢牌了呀!
原来这位男士正在换牌作弊啊,他看起来是不是很像一只狡猾的狐狸?但是看到这里,谜底还没有完全揭开,大家可以继续往下猜:穿红裙子正在给女主人倒酒的女仆,她是不是作弊的同谋?这位女主人与作弊的男士一起串通好了吗?
我想,用这样猜谜的方法来带孩子看博物馆,他们一定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当然,毫无疑问,这对我们做家长的知识储备和故事讲解能力的要求就提高了许多。
攻略三:激起孩子内在的潜能
家长不要太在乎孩子是否看到了名画,而是应该把时间和心思放在“看”之外。将名画背后的故事变成孩子能听懂的语言一一讲给他们听,带领他们去思考。
记得,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在她的《蒙特梭利儿童教育手册》里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家长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在看一幅画了许多水果的画。家长一边看画一边假装做起了吃水果的动作。不料,这个本来只会喝奶的婴儿居然也开始模仿家长的样子,做吃水果的动作。于是,这位家长没有走开,一直抱着孩子留在了画像前,直到孩子表现出无趣才离开。
蒙特梭利博士称这位家长是真正的“教育家”,因为他激起了孩子内在学习的潜能。
蒙娜丽莎虽然是一幅名画,但是她经常被卢浮宫的参观者围得水泄不通,无法靠近,无法让孩子身体力行地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秘和美妙。然而即使看不清名画的真身,这也不影响我们向孩子介绍和讲解蒙娜丽莎的故事呀。
讲故事给孩子听,为何蒙娜丽莎的微笑那么神秘?
因为达芬奇运用了一些特别的绘画手法。当时的画家都流行把画中的人物与观众拉开距离,让他们的主人物不是躲在暗光里,就是侧着脸躲着眼光不看你。然而,达芬奇恰恰把蒙娜丽萨画成几乎正面的坐姿,脸部形成了一个的微侧面,让她的眼睛看起来就像是在温柔地注视着你,让观赏者觉得画中的美人平易近人,就好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一般。达芬奇还有很多绝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感受。
巴黎小朋友都去过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攻略四:过程大于结果,没看完才会继续看下去
带孩子看卢浮宫,不要急于看完,因为无论我们怎么赶着看,还是会发现根本看不完的,因为用岁月沉淀起来的卢浮宫是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看”的。
所以,我们必须在心里接受“没看完”的现实,建议你去礼品店里买一本精美画册带回家,慢慢地把每一幅画当作一个谜语,从画中去猜很久以前的故事,为孩子讲述一幅幅画里的谜底。
年7月10日我和儿子年的7月,我工作得很辛苦,先把小儿子放到了音乐夏令营,再和大儿子一起奔赴巴黎,拍了这部《改变一生的博物馆之旅》。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次旅程带给我和大儿子的共同收获。我们朝夕相处每一天,互相无法回避地在一个团队里工作,他说:“妈妈是拍摄主角,我的老板是摄影师,我如果做不好工作,对上司交代不了,对妈妈更无法面对。”
时光过去快3年了,儿子今年大学毕业,回想起来最弥足珍贵的不是看到了哪一幅世界名画,而是我们母子俩在一起的时光:我气馁时他鼓励我,我背台词时他为我对词,他累到起不了床时,我为他准备早点……这些细节化为记忆,沉淀到了我们的相互信任中,也铸成了我们之间牢不可破的情感基础。昨天,儿子来电话与我讨论毕业后该如何在两份工作之间做出选择。这样的母子神交是需要与孩子一起在很久之前从心里长出来的。
最近,我和小伙伴们正在筹划7月的亲子夏令营,结果听到一群家长在说,不愿和孩子一起出行,他们希望把孩子甩给补习班或学科类的夏令营,让自己“清净”几天。
我理解家长想要“清净”的感受,但我还是建议家长在平时多放手孩子,让自己和孩子“清净”一下;而到了假期,恰恰要为家庭安排好内容,让孩子与大人一起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旅程”。这场旅程不一定要去哪里,但必须是走出常规的课本和课堂,做一些平时很难有机会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