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坛艺术名家夏亮熹

夏亮熹,年生于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年调入成都画院任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年考入西南美专附中,在四川美术学院就读8年,至今从事绘画艺术六十余年。现任四川省艺术院东坡书画研究院院长,深圳市韩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省美协中国人物画艺委会特邀委员。

夏亮熹多年从事中国写意人物画创作研究。年,黄胄来川,亲选《踏雪咏梅图》为中国画研究院收藏;作品《春江花月夜》获台湾华夏国际艺术展银奖;作品《满江红》获中国美协等主办庆祝建国五十周年诗书画大展优秀奖等。多幅作品分别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黄帝陵等收藏。传略及作品收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香港《当代中国名画鉴赏》等,岀版有《夏亮熹国画》四种。

年,夏亮熹被美国纽约传记中心评为“世界著名艺术家”,载入《世界艺术家名人录》;年,聘为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书画展艺术顾问;年,聘为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美术研究员;年,成立四川省艺术院东坡书画研究院任院长;年《天当被·地当床》入选全军纪念抗战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美展。

夏亮熹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其中: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四人迎春画展”;年,在第五屈深圳文博会雅昌艺术舘举办“夏亮熹国画展”;年12月,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笔墨全无一点尘——夏亮熹国画展”等。

《天当被地当床》cm×96cm(年入选全军纪念抗战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展)

厚积薄发气慨成章

文/尼玛泽仁

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我国的美术事业蓬勃发展,优秀的作品和画家层出不穷,我经常为这些敬业奋发的同行们的成就激动得兴奋不已,夏亮熹也算其中一位佼佼者。

我和夏亮熹是美院同学,一直少有联系,年初有机会在深圳办联展,看到了他近年来的作品,欣喜的分享到了他这些年来刻苦磨练,厚积薄发的可喜成果。

夏亮熹的画深沉含蓄、个性鲜明、清新可爱,不仅有吸引力,而且很耐看。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他的修养和技巧都达到了难能可贵的水准。

艺术拒绝虚情假意,厌弃无病呻吟。夏亮熹作画很强调“有感而发”,留意及时捕捉那股难得的艺术冲动。

《狭路相逢勇者胜》cm×cm(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他领悟了高尔基评价柯林时说“他有话要说”的创作要领,身体力行,因此他的画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还能给人带来回味和联想。人们往往忽略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漂亮的图画不是艺术品,图画只停留在眼睛,艺术品则直指人心,产生共鸣,给人们带来精神营养和美感享受,所以艺术家一定要用心灵去作画。

《分秒必争》cm×96cm

中国画特别强调精气神,这一股气贯穿着作者的学识、修养、人品和追求。因此写意画必须写,而且写的是意不是形。这条路,对人物画家来讲,特别艰难。从美院出来的画家,素描功底都不错,如果凭借素描功夫去刻画,往往伤笔伤意,缺少韵味,难求灵气。如果顺手拈来,又难免笔墨轻飘,潦草概念,近于游戏。这条路怎么走,历来考验着不少画家的胆识和定力。我看夏亮熹这些年的领悟和摸索,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他把美院那一套素描色彩暂放一边,一头扎进了传统笔墨情趣的专研中去,而后又把两者结合起来,翻来覆去炼笔炼意,久久为功,终于成就了放笔直取的能力。他很好的把素描因素归纳成了笔墨,不同人物的个性,气质均在用笔的抑扬顿挫中完成,下笔不犹豫,浓淡干温顺势而来,不刻意,不拘泥,从而获得通篇灵气的快感。他笔下塑造的形象流畅而深沉,有个性,有内含,还略具一种难得的沧桑感,很有品味。

《同乡》cm×cm

年,解放大西南,打回老家去,人民坐江山,邓政委在行军途中

一旦突破,左右逢源,他临机触动,举一反三,灵巧驾驭勾勒,泼墨、泼彩、没骨等技法,创意出新,布局经意,放收得宜,得心应手,风格日趋成熟,路子越走越宽。

总而言之,夏亮熹遵循着前辈大师的足迹,独立思考,心领神会,另辟蹊径,气概成章,从而使其作品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时下有种风气,总是留意画家的各种光环,却忽略了画家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我认为“靠作品说话”是颠扑不破的准则、检验作品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时间。简而言之,在历史的裁判面前,那些光环有什么意义,前辈画家吴凡曾评价“夏亮熹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个纯粹的画家,仅这一点就应该向他祝贺。”这是对他多年来勤奋耕耘的鼓励,同时也是提醒我们大家,在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要迷失方向。几十年来的积累和磨砺,无论从生活阅历,创作经验,笔墨技巧等方面,无疑都已成熟,时值创作的黄金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以“更上一层楼”的精神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的优秀作品。

《辛亥路潮》cm×cm(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编入《辛亥革命》)

评夏亮熹人物画

文/邵大箴

人物画发展到今天,表现语言和媒介越来越多样,这是因为从事人物画创造的人们视野越来越开阔,可以吸收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在这样一个崇高艺术多元化的时代,人物画的品评价值很难定为一格,很难有传统程式的标准来加以衡量和要求。但是人们在面对人物画创作中林林总总的表现样式时,还会用一把恒定的标尺来加以衡量,那就是艺术格调。

《有朋自远方来》年8月28日民主进步人士迎候毛主席莅临重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收藏

绘画中的“格调”说起来相当抽象,似乎看不清,摸不着,但是人们在欣赏、品评作品时,能在画面语言中流露出来的情绪、气氛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一种精神、气质,这种精神和气质的获得当然脱离不开作者的艺术技巧,但更与作者的艺术修养密切相关。人物画中的格调无非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取材、章法和笔墨。其中最能体现人物画品格的是笔墨。传统国画的笔墨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即程式,为后人研习提供了便捷,但是,如果一味依赖传统而无求新之意,便会落入前人窠臼。反过来,在求新之时,若无丰富的艺术积累,作品又会陷入肤浅。艺术家们既要遵循人物画传统精神和前人技巧,又要大胆创新,在这两者之间驰骋自己的才能。这就全是他们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了。

《薄暮月初升》cm×97cm

新时代以来,不少有才能的艺术家在这方面艰苦探索,做出了成绩,夏亮熹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人物画给人突出印象是不落俗套,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研究,适当吸收其它画种的技巧,在人物画创造中自出新意。

夏亮熹作品的选材很专一,大多以古典人物的意趣和情怀为题,选材的同时也给他的艺术表现增加了难度。他要加入自己的艺术经营和构思,也不是“怎样画”,来获得画面效果,建立自己的艺术面貌。经过不断摸索,他认识到在“怎样画”中,最重要的是写意画必须写,而且写的是意不是形,在这方面他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寻找到新的途径。在全面掌握笔墨交融的基础上,把结构与抒情叙事结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素描对线条的表现的制约,而使人物画创作更具写意性,他的作品《佛法西来》、《东坡积学图》、《大江东去》、《千里共婵娟》等,都充分发挥了传统笔墨和线的写意性,将素描对笔墨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点。他的没骨技法也是值得一提的如《嫦娥》、《春江花月夜》、《乡中水》等作品中,在传统的泼墨、没骨等技法上创意出新,看起来深具魅力。

《诸子百家》cm×cm中国国家画院等主办《国际华人书画大展》铜奖

也许有人会问,夏亮熹描绘的人物画系列,是不是距离当下沸腾的时代太远,是不是缺少时代感?其实,正如本文前面所说,艺术反映时代变革,不仅仅体现在题材上,同时也表现于艺术语言。夏亮熹创新的人物语言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相信,夏亮熹在人物画创造上,还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因为他有坚定的方向,有执著的追求,对人物画有独到的体悟。

夏亮熹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印证了“学贵有悟”可谓是至理名言。

《赤壁赋》cm×68cm

同窗寄语

文/皮远乡

夏亮熹是我四川美术学院的同窗,毕业后同学们各奔南北西东,撒落人海;近年,籍现代通讯之助,大家纷纷浮出,互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zyjjg/505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