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能盈天地,爱可平山海

悲能盈天地,爱可平山海

“我的作曲,就像苹果树结出苹果一样自然,完全属于自然天成,遵循着内心的声音,所以,我不需要去为别人怎么看待它而伤脑筋。”

——圣-桑

这是我个人特别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作为业余选手,不去妄加评论,只是写点自己的感受罢了。世间有喜乐,人生常悲戚没有了双呈现部的样式,浪漫主义的风格开场,也让这一乐章有着些许门e的影子,可能也是我很喜欢这首曲子的重要原因之一吧!但与之不同的是,甜美的曲调被放在了第二主题,E大调的浅吟和B大调两个八度的絮语,柔和妩媚,如同恋人倾诉;又像是人世之间,如画如歌,有你有我。而以G弦的低沉和厚重开场,主部主题反复复用五个音的回音动机,有强悍、有锐利、有压迫、还有一丝丝无奈,曲者本无意,听者会有心;人生本风雨,空悲戚,乱人心。忽然间想到一句形容第一乐章最合适的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想要形容第二乐章的话,还是圣-桑自己曾经在同莱奥波德·奥尔谈到这首曲子的时候所说的,如果说前后两个乐章是山,那中间的第二乐章就是湖。它是一首极其优美的船歌。在乐章一开头就用短短三个小节描绘了两山之间的那一汪清澈平静的湖面,山有棱,水未竭,一步绕重城,一望可相见。小提琴在降B大调上舒缓的长弦,弦乐组轻柔的附和,如同油画般铺展开来;而木管在句末的琶音,却像是涟漪那样扩散开去——“河水清且涟漪”,涟漪仿佛诗行。碧海青山缱绻,天地作证,这可能是整首曲子最美的部分了。一念微风起,所思在云端。中部的F大调,再到飘渺的结尾,让画面更加立体,长笛的不舍,单簧管的深情,伴着小提琴的温柔,高音区极其微弱的泛音,和时隐时现的琶音,所爱在天际,山海具可平。人在画中,画中心中;你在此曲中,亦在我心中。聚散本无常,费思量,难相忘回归B小调的第三乐章,有着最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同一出起承转合的四幕歌剧——小提琴以一句完全不同于二乐章风格的华彩拉开了第一主题,顿弓、连音、拨弦、切分节奏……有着些许炫技的演奏被包裹在充满动力感的演奏中。紧随其后的第二主题,更像是承接第一主题的变奏,更加的明亮灿烂。处于转折地位的第三主题,弦乐组拉出了悠长舒缓的线条,小提琴则紧跟着用纤细空灵的音色加以回应,仿佛一曲咏叹调,主人公诉说着略显怅然的心情;最终在渐行渐高、愈来愈快的小提琴声中,结束了内心的独白。与第一主题相呼应的第四主题,又不完全是第一主题的再现,同样的开场华彩句,多了一丝庄重与坚定。如果把第一主题的那两句华彩看作是疑问,那第四乐章同样的这两句就像是回答,在经过第三主题的思索之后,回到现实中后,坚定地回答了对自我的疑问。从此之后,不再迷茫,即便人生苦短,聚散如风,再回首,早已三生。虽然未能位列四大小协之列,但它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仍然能一下子便把人拉住。对于作曲家而言,一方面是斜杠人生所带来的无尽乐趣,另一面却是妻离子散的残酷现实。最终这首曲子被渲染上了一层悲喜交加的色彩,可能这也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了吧。*****************************************个人特别喜欢的一个版本——conductor:MatthiasPintscherviolin:JuliaFischerJungeDeutschePhilharmonie

AlteOperFrankfurt随风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zyjjg/92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