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前五天录制,这首歌是她和孩子们最后的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3月21日

一条令人悲伤的新闻刷屏

带着大山里的孩子们

两度用天籁之音唱响“鸟巢”的

邓小岚老人突然离世

……

而在电视节目中

我们竟然又一次见到了她

听到了她和孩子们的合唱

……

当电视画面中字幕打出来

节目是在3月16日

她离世前五天录制时

眼泪再也控制不住

那一刻,谁能想到

她与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

缓缓走向舞台中央

动情地唱起李白这首

《春夜洛城闻笛》时

她清越的嗓音

和孩子们的干净童声

交汇成的这无比动人的天籁之音

竟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绝唱

……

邓老与孩子们的合唱

仅仅在节目录制完5天后

她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永远离开了

她可爱的孩子们

……

NO.1

邓小岚与孩子们最后的合唱

是关于折柳

2月20日

折柳送别成为

北京冬奥会留给世界

最浪漫的一幕

3月16日

邓小岚和孩子们合唱的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也是关于折柳的

却成了她留给我们的最后歌声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和孩子们一曲唱完

79岁的邓小岚老人

笑得满脸都是灿烂

那一刻

她心里一定是

非常骄傲

非常欣慰的

一如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时刻

……

当她的44个孩子

在鸟巢唱响

《奥林匹克颂》时

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变得

那么干净透亮

……

开幕式上

孩子们演唱了秒

坐在观众席上的邓小岚

紧张到不敢呼吸

尤其是有一只“小老虎”

摇晃反了方向时

她的心砰砰地都快跳出

嗓子眼儿了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歌唱。新华社记者曹灿摄

这憨萌可爱的一幕

成为了北京冬奥会

留给全世界

经典的温馨画面

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

说起孩子们在开幕式上的表现

邓老眼睛笑成一条缝

她特别骄傲地说:

我的孩子们唱得多好听!

当时

沉浸在天籁童声中的我们

任谁也想象不到

万众瞩目之下用希腊语

无伴奏完成清声合唱的孩子们

竟然是一群曾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

来自年刚脱贫摘帽的

河北阜平大山里的娃娃

他们最大的11岁

最小的才5岁

在遇到邓小岚之前

很多孩子

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

是阜平县县城

……

邓小岚说:

接到开幕式会歌演唱任务时

时间已经很紧张了

这首歌很长很复杂

但是我相信我的孩子们

他们能完成!

在接下来的准备时间里

邓小岚和从北京、保定来的

专业老师们一起

带着孩子们一句一句教

一个音一个音练

教怎么说话、怎么呼吸

每个母音怎么发音

再到怎么合唱

……

说到孩子们每天

除了正常文化课学习

还要在每天

早上、下午、晚上

一共挤出五六个小时

用来排练时

邓老的脸上写满了心疼

这就是邓小岚

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她

这位已经头发花白的老人

总是跟孩子们在一起

她的嘴角上

眼角里、眉宇间

全是高兴

骄傲和满足

……

然而,很少人知道

邓小岚在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

音乐支教的整整18年里

她曾四度落泪

……

NO.2

第一次落泪:

声声乳名让她热泪盈眶

邓小岚生于河北省

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附近

她的父亲邓拓是

晋察冀日报社社长

新中国建立后

任《人民日报》社

社长兼总编辑

母亲丁一岚是

开国大典播音员之一

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

年,邓拓和丁一岚在煤渣胡同人民日报宿舍

阔别马兰村50多年后

邓小岚和妹妹邓小虹

第一次回阜平看望乡亲

那天

她向村里的老乡打听:

“知不知道陈守元?

那是我干爹”

当村里的老人们

一边细细打量着她

一边亲切地问

“你可是小岚子”时

头发都已经斑白的邓小岚

泪水顿时夺眶而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马兰村的老乡们

竟仍能清晰地叫出我的乳名

……”

马兰村

这个位于太行山深处的

小村落

是《晋察冀日报》社旧址

所在地

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

诞生地

年春

报社第一次到马兰村

乡亲们用木杠、绳子

抬的抬,拽的拽

将沉重的机器运到村里

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

邓小岚的父亲

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

与报社工作人员一边打游击

一边辗转于马兰村所在的

太行山区

在敌人的一次次

围追堵截中

他们仍坚持每天出报

创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

年底

日军对太行山区

进行了大“扫荡”

冲进马兰村的日本兵

举着刺刀

逼问乡亲们

报社人员和印刷机的下落

马兰村的乡亲们

无一人泄密

19名老乡为掩护报社同志

惨遭杀害!

就在同一年

在一次突围行动中

邓拓的妻子丁一岚

在城南庄附近的一间破屋里

生下了一个女婴

这个命大的孩子

就是邓小岚

邓小岚和养父母合影

邓小岚出生后

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

陈守元夫妇家中

整整3年

干爹、干娘

倾其所有把她养大

直到年

邓小岚才回到

亲生父母身边

所以她常常跟人说:

“我就是马兰人

我是吃着阜平老乡的奶长大的”

多年后

母亲丁一岚

送给邓小岚一枚图章

上面刻有“马兰后人”四个字

父亲邓拓在《燕山夜话》专栏

发表文章时

署名“马南邨”

表达着对马兰村的深深眷恋

跟父母回到北京后

邓小岚考入清华大学

学化工的她

毕业后立志要到

“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在山东泰安一家制药厂工作

直到年才回到北京

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山东

马兰村

这个小小的村庄一直

魂牵梦绕在她心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一个声音

在越来越强烈地召唤她

召唤她回到那个

与她血肉相连的地方

 年夏

邓小岚和妹妹

第一次回到马兰村

离开乡土半个世纪的女儿

终于回到了故乡

……

NO.3

第二次流泪:

用音乐的光温暖孩子们

如果说

邓小岚在马兰村

第一次流下的

是被亲情温暖感动的泪水

第二次流下的则是

苦涩的、难过的泪水

那是年清明节

邓小岚回马兰村

为牺牲的19位烈士扫墓

那一天

马兰小学的20多名小学生

也参加了纪念仪式

“给爷爷奶奶唱首歌吧!”

活动结束后

邓小岚满怀期待地提出建议

可孩子们竟一首完整的歌

都哼不出来!

“当时我的心里特别凄凉

说不出的难受”

那天晚上

她独自走在胭脂河畔

流着泪暗下决心

我一定要为老家的乡亲们

做一点事

为革命老区的孩子们

做一点事!

退休后的邓小岚

成为马兰小学

第一个音乐老师

面对对音乐完全陌生的孩子们

她从哆来咪教起

从音符音阶一个一个教起

当时的马兰村小学

只有4间破旧不堪的校舍

为了建音乐教室

邓小岚不仅拿出自己的退休金

而且动员自己的

弟弟、妹妹一起捐钱

用凑出来的4万块钱

把原来的校舍翻盖成7间

校舍改造前后图片来源:文汇报

没有乐器

邓小岚就到处“化缘”

把亲戚朋友们用过的

旧手风琴、小提琴、吉他

……

一件件背回马兰村

从北京到位于保定的马兰村

虽然只有公里

但交通极为不便

60多岁的邓小岚

每次都要坐五六种交通工具

颠簸七八个小时才能到达

而这段难走的路

她从年起

每年往返20多趟

邓小岚挑选了6个孩子

用五六样乐器

组建了“马兰小乐队”

从此

指甲缝带泥的小黑手

弹奏起西洋乐器

《雪绒花》《山楂树》的旋律

回荡在大山深处

顽皮的孩子们

在田野上亮开了嗓

……

女儿因为太心疼母亲

几次劝她:

“大部分孩子还是要走

和他们父辈一样的老路

这时候音乐有用吗?”

邓小岚回答:

“我并不是让马兰的孩子

都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

而是想让他们

和音乐成为好朋友

把对自然

对祖国、对家乡的爱

沁在灵魂里”

“只要他喜欢音乐

我的目标就完成了”

NO.4

第三次流泪:

她终于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音乐不仅带给孩子们快乐

更给他们插上了梦的翅膀

她永远忘不了

年10月

马兰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

他们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

“马兰小乐队小型音乐会”

原晋察冀日报社的老人们

应邀前来观看了演出

当孩子们唱起邓拓作词

邓小岚谱曲的

《题马兰烈士墓》时

曾经在马兰战斗过的耄耋老人

老泪纵横:

“这些孩子们的童音

听着让人心疼啊”

那一刻

邓小岚暗暗决心:

马兰的孩子也要

跟城里的孩子一样

拥有快乐童年

为了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

邓小岚带着马兰小乐队

参加全国各地的演出

邓小岚带着马兰的孩子们

登上了北京卫视春晚

当将军的后代们

和马兰小乐队一起

合唱《我们的田野》时

邓小岚的眼角湿润了

这是幸福的泪水

因为在一刻

她真切地听到了

花开的声音

音乐让老区的孩子们

更自信、更美丽了

想到全国的成人音乐节不少

孩子们也应该有音乐节时

邓小岚顿时激动不已:

属于儿童的音乐节

就从我们马兰村开始吧

年8月24日

邓小岚发起了

全国第一个儿童音乐节

——“马兰儿童音乐节”

年,马兰儿童音乐节上,邓小岚和马兰村的孩子们一起唱响《友谊地久天长》。人民网申亚欣摄

筹备过程中

已经70岁的她

不慎骑车摔进坑内

造成左腿小腿骨裂

她没告诉家人

而是偷偷养伤

仅仅休息了半个多月

就又拄着拐杖

准时来到

音乐节开幕式现场

邓小岚

亲自设计、自筹资金

把小学校旁边的荒土坡

打造成一座三层

“音乐城堡”

她说:

“孩子都向往童话生活

城里有少年宫、迪士尼乐园

公主城堡

马兰的孩子也可以有”

“音乐城堡”的栏杆上

都是五线谱

甚至房间的风铃

都是五线谱的图案

她还为马兰的孩子们

新做了一个游戏场

孩子们最喜欢爬五线谱网

他们跃动的小脑袋

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NO.5

第四次流泪:北京冬奥会

她在观众席流下热泪

年2月4日

马兰的孩子们

走进了鸟巢

当奥运五环旗

在孩子们天籁般的合唱声中

缓缓升至最高处时

坐在观众席上的邓小岚

热泪盈眶

……

18年的努力

她就是想

让孩子们快乐地歌唱

她从来没有想过

这一场跨越山海的奔赴

竟成就了这样骄傲的时刻!

3月16日

邓老去世前5天

在电视节目录制中

当她见到

马兰村第一批跟她学音乐

现在已经长大成人

各有成就的孩子们时

她激动地合不拢嘴!

白宝鹏

正在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孙志雪

正在准备

研究生考试复试

李振涛

考入了河南大学

那是邓拓曾就读的大学

……

他们对邓奶奶说:

希望她能一直留在马兰

希望她每天健康开心

这个国庆节

他们就回马兰看望她

……

邓小岚认真地

听着孩子们说

高兴地一个劲儿点头

可这一次

她却对她最爱的孩子们

食言了

马兰村的春天来了

她却一声不吭就走了

……

今天

我们走进马兰村

一眼就能看到

村南新落成的

灰色圆形舞台

背靠青山,碧水环绕

远远望去犹如一轮明月

挂在天空

这是由邓小岚筹资

为马兰的孩子们新建成的

“月亮舞台”

她曾与孩子们约定

在“月亮舞台”

举办第五届

“马兰儿童音乐节”

“到时候,水坝修好

山里水涨起来

就能看到两轮半月连在一起

……”

邓老离世后

她的妹妹邓小虹

在朋友圈里写道:

“我亲爱的姐姐邓小岚

生前最后的18年里

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

在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

儿童音乐教育

这给她带来快乐和满足

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

演唱的奥运会会歌

获得世人高度赞扬

更将她的快乐推向高峰

她在自己生命的高光时刻离去

走得安详平静

……”

3月22日

北京冬奥会那群

虎头虎脑的孩子

站在排练室里唱起

《马兰童谣》

送别邓老师

唱到最后

孩子们用衣袖

抹掉眼泪

他们还有很多话

没来得及跟邓奶奶讲

他们把没说完的话

都唱进了这首歌里

“我想邓老师啦

我想给她打个电话

我特别乖”

“邓老师谢谢你

我们每一位小朋友

都很想念你

还有我们马兰小乐队

一起在胭脂河边唱歌

……”

邓小岚走了

可她并没有对孩子们食言

根据她生前的愿望

她的骨灰将安放在马兰

她将永远住在马兰

留在马兰

……

邓老曾说:

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

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可我们想说

这世间最大的不朽

是那些陌不相识的人

在你去世后依然记得你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今天

也让我们一起折柳寄情

在这天籁般的歌声中

对她说一句:

邓奶奶

如果世间真的有

“月亮女神”

一定是您的模样

……

编   辑丨陈虞文

校   对丨骆丞承校   审丨孙小千值班编委丨汤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jyzyj/512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