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五读画画中天地大,禅意世界空

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元吴镇松石图纸本墨笔.44x46cm上海博物馆藏

《松石圖》作者吳鎮,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道人(書畫署款經常使用)。浙江嘉善人。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精書法,工詩文。時人號為“三絶”。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據《義門吳氏譜》:吳鎮先祖為周王室吳王之後。年輕時喜交豪俠一流人物,學習武術和擊劍,後與哥哥吳元璋拜毗陵(今江蘇武進縣)柳天驥學習《易經》,硏究天人性命之學,自此韜光養晦,堅持高尙志氣,遊走儒釋道,達生知命。曾在私塾教過學,《歷代畫家姓氏便覽》説吳鎮“村居教學自娛,參易卜卦以玩世”。長住嘉善魏塘,深居簡出。為人孤潔自清,隱居不仕,六十八歲〔至正七年〕僑寓嘉興春波門外(今嘉興市城區)春波客舍,打坐修禪,以禪入畫。時與友人會於精嚴寺僧舍,心儀佛門,始自稱“梅沙彌”。四年後回到魏塘,晚年自選生壙,自書碑文:“梅花和尙之塔”。明末泰昌元年,當地官紳集款為之修墓,董其昌題“梅花庵”匾額,陳繼儒作《梅花庵記》來紀念他。

董其昌《容臺集》中記曰:“吳仲圭本與盛子昭比門而居,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畫者甚眾,而仲圭之門闃然,妻子顧笑之。仲圭曰:‘二十年後不復爾’,後果如其言。”此文充分見出吳鎮禪意入文藝的虔誠之心,不是隨便改變畫風去迎合世人的。

吳鎮非常愛梅,家室四周遍植梅樹,取齋名“梅花庵”。因居處有橡林,故書齋又名“橡室”。據《滄螺集》卷三曰:“(吳鎮)為人抗簡孤潔,高自標表,從其取畫,雖勢力不能奪,惟以佳紙筆投之案格,需其自至,欣然就幾,隨所欲為,乃可得也。”

在文人畫發展史上,梅花道人吳鎮可以説是一个傳奇:

一,梅花道人被當時、後世傳説能洞破世相的法外仙人。

二,清初“四王”王原祁説:“梅花道人墨精神,七十年來未用眞。”他認為,梅道人筆墨中所寄託的情趣需要細細參取,任何停畱在形式上的領會,都可能落於皮相。

三,吳門畫派前驅劉完庵、沈石田畢生服膺梅道人,甚至有“梅道人為吳門之祖”的説法。石田説:“梅花庵裏客,端的是吾師。”做為“吳門派”的開山鼻祖沈周,沈石田尙無限的崇敬。可見梅花道人的社會影響。

四,清初特立獨行的吳歷視梅道人畫為不可逾越的聖品,説他的畫“蒼蒼茫茫,有雄邁之致”,而石濤的筆情墨趣中也分明可以看出梅道人的靈氣。“梅沙彌以畫説法,”梅花道人的畫總有覃思深慮,充滿人生的解悟感。他的畫形象活潑,有盎然的筆情墨趣,但其流連處幷不在外在的形式,他作畫,是為了説他的“法”,説他對生命的覺解。

五,清錢弅《梅道人遺墨》序云:“古高隱之士,若傳記所載,投淵選耳疵俗激清類,皆不得志於時,後胸有所感,奮然後託而逃焉,以放於無何有之鄉,鳥入林,魚沉壑,寧獨天性然哉!畏繒繳之及也。若乃不諱曲俗,不治高名,澹然無悶,聲光所溢,千載猶馨,此非得者不能耳。吳仲圭先生眞其人也,先生生於元季,感時稠濁,隱居不仕。”其思想也與陳繼儒類似。

梅花道人的作品由禪入畫,帶有“自覺覺他”的特點,這也是元代以來文人畫發展的重要特點。文人繪畫強調“生命覺悟”。在吳鎮,他要做一位生命醒覺人。讀他的一首《沁園春題畫骷髏》詞就可知其梅花道人隱逸思想落腳處:

漏泄元陽,爹娘搬販,至今未休。吐百種鄉談,千般扭扮,一生人我,幾許機謀。有限光陰,無窮活計,急急忙忙作馬牛。何時了,覺來枕上,試聽更籌。古今多少風流。想蠅利蝸名幾到頭。看昨日他非,今朝我是,三回拜相,兩度封侯。采菊籬邊,種瓜圃內,都只到邙山一土丘。惺惺漢,皮囊撦破,便是骷髏

歷史上有很多文獻記載梅花道人的事迹以及他的隱逸思想。收錄於《畫史會要》、《清河書畫舫》、《六硏齋筆記》、《容臺集》、《倉螺集》。又有《梅道人遺墨》二卷,繫後人輯錄的其詩和題跋。

《松石圖》名款為“梅花道人墨戲”,鈴印“梅花庵”、“嘉興吳鎮仲圭書畫記”,繫清宮舊藏之物。

《松石圖》呈現在視野中心的只是一棵枯老的松樹,不是直立挺拔的蒼松。古松雖老,但無枯澀之感,卻有古松蒼勁之質,巍然挺立,雄視萬物,表現出一種世俗難以羈絆、常人難以匹敵的氣慨。

畫面構圖簡約,實虛空與不空間流露出中國畫的風水。從以下幾方面細節內容解讀《松石圖》,以走進梅花道人的啓世思想。

局部

一,《松石圖》,松石是主題,松石構圖呈上下兩段,古松將大片空白處分割成六个單元空間,六層的虛實,畫出了八卦的“”水火旣濟的卦象。(水火旣濟的解釋在這裏省略,請參考圖**)以梅花道人自少習《易經》,他的畫及畫意必有卦象之理。這个卦象是為《松石圖》的結構及畫意內容做鋪墊,示人一切內容都是和諧的。

二,古松頂一橫枝杆,橫臥上方,構成甲骨文一“人”字。主杆與橫枝又生出了許多小枝皆是“人”狀。飽經風霜,厲嚴寒熬酷暑的古松自然是“大人”;新生少歷練的松枝該是“小人”。古樹新枝,大人小人,一大人多小人。自然之道,社會之道也!然“大人”必是主體、必是核心。以“大人”帶領、影響“小人”,乃儒家思想的核心主旨。

三,整个老松的造型,樹干頂橫枝右上指天,左下指地。

局部

好似“栴檀佛像”,傳説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之主,佛在世時印度優塡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手下垂做接引狀,名為“與願印”,表示能滿眾生願;上伸手名為“施無畏印”,表示能除眾生苦。往近的説,無錫靈山大佛也是這个造型。這一造型是“梅沙彌”自覺、覺他的天路歷程。

四,枯藤老樹是文人雅士常用的文藝題材,可梅花道人呈現的卻是古松新藤,這應是梅沙彌的普度之意。枯藤老樹是藤纏樹,藤攀樹上昇,但藤是藤樹是樹,各自由自己的根部提供養分而生長。藤枯和樹沒有共生關繫。梅沙彌的妙筆是老樹與新藤的共榮、共融關繫;老樹、新藤雖品種不同,但生命現象有共同。老樹有根部提供營養,葉部光合作用回饋根部相互依賴而生長壯大;但新藤雖有種子生根發芽攀樹而生長,勇往直前不回頭,但不回饋根部,所以根部、莖部不發達。因不發達就不能提供更多的養分供前方消耗。沒關繫,鬱鬱葱葱的新藤不是依賴起初的根部做唯一的給養地,而是每前進一步都紥下新根,把新根紥在古松身上。古松身上提供的營養足够彼此表面上共榮,榮華到旣是古松一葉不存,也是生機昂揚的現象。儒家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佛家的忍辱、布施、精進。釋迦牟尼佛還以身飼虎呢!

五,整个畫面“一氣周流”,一氣起源於畫左上方辰、巳位,也就是西北方;結束在東南方,也就是亥位。根據是古松下湖石水草的水草倒向,水草倒向“亥”位,也就是東南方了。由西北吹向東南這一氣運而生氣韻的現象使畫面靈氣逼人。(這要補充一些中國畫的方位與時間和人體十二經絡的基本知識。十二地支在畫上的位置。詳細內容請參見**表格)。

局部

六,《松石圖》最大的玄機妙筆就是落款,吳鎮自題落款:“梅花道人戲墨”,戲墨本是文人雅士詩書畫自謙之辭。吳鎮的戲墨遠不止如此,他的“戲”是在把玩陰陽五行。

《松石圖》的松與石,卻是中國水墨畫墨的源頭。據《墨經》記載“古有松烟,石墨二種。石墨自魏晉以後無聞”。墨的主要原料是山中古松。古人制墨,在漢用終南山松,晉用廬山松,唐代用易水和太行山松,五代用黃山之松。中國多名山大川,山陵起伏,更多古松。待春暖風和日麗之月,細燒松枝,取為煤烟。然後再擇吉日(一般在11月)熬膠造墨。膠以鹿膠(或魚膠、牛膠)和烟,幷加麝香、珍珠、香料等藥制為墨。佳墨色有紫光,香徹肌骨。一般用松制墨,多用於中國畫。在制墨過程中,由古松(木)而終成墨(土),正好經過木、火、土、水、金“五行”的變化。

墨的“五行”衍變:

木,古松-松枝-松根

火,用火燒-成松炭

土,烟土-磨碎

水,加膠水(鹿角膠、牛皮膠等)和麝香、

珍珠、玉屑、龍腦等

金,和生漆、加金箔等,以鐵杵錘搗,用墨模制成墨,再在墨面上鈎金上色

因而“五行”兼備,德不缺一,最具有道家陰陽五行學的意蘊,而且隱含著宇宙的秘密和生機。

由此知道墨由松石而來,然後吳鎮再由水墨而畫成一幅《松石圖》來,由從山中古松到畫中之“松”,恰好反復“五行”之變化,正是從自然而來,又復歸於自然。也因此,梅花道人的落款“戲墨”,非一般文人的“戲墨”,是吳鎮以五行戲之耳!中國畫實質上正是對自然的回歸,也正是中國畫精神的眞髓--師法自然,妙造自然,要傳神寫照,要活的生命。

以上六點總結可以看出梅沙彌的人文關懷,但《松石圖》卻是一幅無人畫。松石山水自身成了《松石圖》的中心,人物已隱退到山水之外,或深藏其中,而表現的是人的精神。

畫面上方梅花道人的自題詩:“蒼髥復格平,老癬點石?,竹窗晚風清,濤聲為誰起”。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古人還有語“學問深時意氣平”。“不逾矩”、“意氣平”,則是“蒼髥復格平”。圖中的古松是老者、智者的象徵,還是智者是古松的象徵?總之,古松也好,智者也好都是不會白活一生的,定會畱下有價値意義的生命烙印。

“竹窗晚風清,濤聲為誰起”?圖中不見“竹窗,”吳鎮又為何自題呐?不妨打開你清明自性的心靈窗戶,就能看到、聽到由畫面的辰巳位起到亥位結束的流動濤聲。聽不見,看不見,就是沒有打開心靈之窗,那濤聲就是有也沒有。

有也沒有,沒有也有;有即無,無旣有。這是禪機話頭。“濤聲為誰起”?為有準備的人而起。你準備了什麽?你心中有什麽?也就是你心中有什麽,就能看到、聽到什麽。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主觀的。是八卦的八面,是八八六十四卦的六十四面。説不清,道不明的“濤聲為誰起”?回歸到畫面解釋的六點,也許可以明白梅花道人以聖人擔當之雄氣,畫松石以擬化古松——智者為下一代的奉獻,這就是中華文明萬年不衰的精神風骨、鐵骨錚錚。

是也,不是也,不是也是。參閲梅道人作有《題大士》偈,他説:“大定光中現自在相,楊柳甁中,陁羅石上。心如止水,水如心,稽首大觀世音。”(《梅花道人遺墨》卷下)“心如止水”,是説其不執於一點,於念而不念。而“水如心”,説的是一波才動萬波隨。禪家的應無所住的思想,正包含這兩方面。心如止水,説的是非有;水如心,説的是非無,旣不能執於有,又不能執於無。

執著於有,心為物繫,便無自在相;執著於無,就會淹沒於“空”中,如靜坐、洗心等,都是有意的心理隔離,有一个感覺有無分別的心念在,又有一个去除這種執著的心念在,這樣的空,還是無自在相。梅花道人對南禪不有不無的核心思想理解很細致。心如止水,人多言之。而水如心,卻少有人知。

這就是“濤聲為誰起”,梅道人以窺破幾微,洞察生命眞性的自性,啓世示人心如水,水如心的禪意世界。

局部

图片来自网络,文字由尹太五老师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sczyj/1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