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指导学生了解庄子及写作背景,诵读课文,师生共同疏理文字和语法障碍。]
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落实基础,探究文“道”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熟悉了课文,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四段,要求不错字、不倒字、不添字,一气呵成。(学生齐读,整齐响亮)
师:读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文本很熟悉了,下面检测关键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通过刚才朗读和释义两个环节,看来同学们对本文的基础知识已掌握很好。老师奖励你们一个视频(很有趣带点夸张的庖丁解牛动漫视频)。
师:庖丁经过哪几个阶段才达到了出神入化的道境呢?
生2:我觉得庖丁经历了三个阶段:目有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牛。
师:对,由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庖丁掌握的这个规律就叫做道。文惠君听完庖丁的话,领悟了怎样的养生之道?它和解牛之道有什么联系?
生3:我觉得欲明养生之道,须先弄清庖丁的解牛之道。庖丁的刀为什么不折,我们认为它首先是依乎天理,遵道而为。
生3:遇到难处,关键处即文中的“肯紫”处,庖丁怵然为戒,小心谨慎,即使有道在胸,依然养刀有道,慎为谨行。
生4:我觉得庖丁技术如此好,还在于他从不每天拿刀炫耀,总是缮刀而藏,显得低调内敛。
师:庄子以刀喻人,以结构复杂的牛体喻现实社会,保护刀的方法就是养生的方法。尽管社会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天理,回避矛盾,谨慎小心,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师:当然庄子这种低调谨慎回避矛盾、压缩个体精神人格空间以养生的方法,在今天已经价值不大了。但文中所提到的顺应自然的“道”却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下面让我们走近老子,领悟道的智慧。
二、走近老子,领悟“道”智
师: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道”,我们这里仅选择与课文有关的三则。
(投影第一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
师:有人说任何哲学思想都是一种假设。对于任何哲学而言,大胆假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大胆假设有一种东西,在天地之前已出生,没有声音,没有形体,广大无边,运行不息,伸展远方,又返回本原。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声无味无象无形,超越感官与时空,是天地之源,是永恒的规律和法则。
(投影第二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师:这一则老子认为万物均取法自然。“自然”即自身本来的样子,本身的运行规律。老子告诉我们“道”不可改变,但可把握,我们既不可逆道而为,亦无须听天由命。做事要自然而为。
(投影第三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师:这一则老子告诉我们,“道”是独一无二的,万物皆生于道,所以世间万象无论多么复杂皆可用“道”去解释。可见道是本质、原因,万物是现象、结果。道存于万物之中,亦足以解释一切现象。
师:那么这个假设的、形而上的、精神上的道有何意义?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的思维的改变,尤其是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改变。同学们现在有没有感觉到道的存在:学习有道、写字有道、听课有道,做笔记也有道……放眼窗外,小到一片黄叶的飘零,一只黄莺的啼叫,大到日月行空,山崩地裂,无不有道在运行。如果你相信道的存在,你就会用道的眼睛去看世界,就会用道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就叫做信念所至,能量随生。
三、拓展延伸,我来悟“道”
师:看来“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为的,下面让我们走近哲学家、文学家,看他们如何阐释所领悟到的人生之道的?
(投影1.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五灯会元》中维信禅师的人生三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3.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生分三个时期:
合群阶段,沙漠阶段,创造阶段
(要求学生品读素材,两人小组合作,任选一则谈谈你所领悟的哲理,四分钟后请学生谈)
生5:我觉得尼采的合群阶段是指幼年时人的自我意识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阶段是指青少年时期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阶段是指成年后我们通过个人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生6:我觉得禅师对于山水的认识与庖丁对于牛的认识是一样的,目有山水——目无山水一一目有山水,显示我们对外在世界逐步认识的三部曲:了解、深入、领悟。第三层的山水已不是第一层的山水,那是对现象与本质的全面把握。
生7:王国维先生引用的三句诗我理解为先有与众不同的理想,再为理想而执著努力,最后终于实现理想,也可以称之为成功三阶段。
师:(总结提升)见投影——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境——求学立志,目标高远(悬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境——坚忍不拔,孜孜以求(苦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境——千锤百炼,终成正果(顿悟)
《五灯会元》中维信禅师的人生三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表象、肤浅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内里、深刻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彻悟、超然
师:尼采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阶段:
一是合群期,崇敬、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
二是沙漠期,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壮生长,重估一切价值。
三是创造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但这肯定仅仅是出于自己,我就是命运。
四、畅所欲言,小组论“道”
师:刚才我们跟着中外大家悟道,下面我们自己来做做哲学家。
小组活动:结合个人体验、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谈自己对学习、生活、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看法,并选择三个关键词依次定义自己所领悟的三境界。
生8: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三境界:狂、强(jiang)、静
生9:亡国三阶段:失民心、失政权、失天下
生10:交友的三阶段:相识、相交、相知生11:读书的三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共有四组同学发言,都相当精彩)
五、教师寄语,鼓励遵“道”
你见或不见,道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悟或不悟,道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得道者事半而功倍,失道者事倍而功半。
一个优秀的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最早掌握“道”的人。祝同学们早登道境,金榜题名!
-THEEND-
考研课程:搞定择校丨教育硕士考研复试调剂课程丨年《中学历史教学法备考笔记》笔记及配套课程丨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复试全程班丨华南师大、福建师大、上海师大、河南大学学科教学(历史)专业专业课二通关全程班、vip无忧班丨扬州大学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通关全程班丨苏州大学历史教学论通关全程班
联系方式: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