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人物榜王伏雄中国孢粉学的奠基人之

北京根治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119257.html

王伏雄(年10月16日-年3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县西乡,毕业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植物胚胎学家,植物孢粉学家,曾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

他主要从事植物胚胎学和花粉形态学研究,特别对裸子植物胚胎学及系统演化方面有系统的研究和见解,主编了《中国植物花粉形态》一书,是中国孢粉学的奠基人之一

人物生平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胚胎学和花粉形态学研究,特别对裸子植物胚胎学及系统演化方面有系统的研究和见解。在中国首先开创近代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出版了许多专著。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王伏雄(年10月16日--年3月11日),植物学家。浙江兰溪人。

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县西乡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东阳中学肄业,后年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闻名国内的浙江省立高级中学,

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

于年9月毕业,并考取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李继侗教授的研究生,经李继侗先生的推荐,在北京大学张景钺教授的指导下,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云南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生活史”的研究工作,并顺利地通过了硕士论文地答辩。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室唐佩松教授门下,从事大麦多倍体细胞学的研究。

年前往美国深造,

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9月回国,在上海应聘为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年初,由罗宗洛教授推荐,应台湾大学植物系主任李惠林教授的邀请,与殷宏章教授一起,前往台湾大学任客座教授。

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任职,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新中国第一个植物形态学研究室的新建工作,

60年代初,为适应学科的发展,王伏雄带领他的学生又开拓了实验胚胎学研究的新领域。几年来,由所内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协同作战,现以获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裸子植物胚胎学和解剖学一项成果,获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生物学部常委。

-年任中国植物学会副事长,

年当选为理事长。

他还是《植物学报》、《中国植物学报》(英文版)以及《植物学名词大词典》的主编,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长期从事植物胚胎学、花粉形态学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特别对裸子植物胚胎学及系统演化方面有系统的研究和见解。在中国首先开创近代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是著名的植物胚胎学家和孢粉学家。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专业科学工作者。先后主编了《中国花粉形态》、《松树形态与结构》、《银杉》和《植物学名词解释》等专著,并主持翻译出版了《植物胚胎学选集》、《花粉形态与植物分类》、《花粉分析》、《维管植物实验胚胎发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植物学上的应用》等重要著作,并组织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植物生殖部分)“植物学”,发表了《花粉形态的研究》、《植物胚胎学的回顾与展望》等大量论文。

主要论著

1WangFH.Effectofauxin,colchicineandcertainaminoacidsonthegerminationofLotuscorniculatuspollen.BiochemicalBull.,,38;1-3.

2WangFH.EmbrylogicaldevelopmentofinbredandhybridZeamaysL.Amer.J.Bot.,,34(3):-.

3WangFH.LifehistoryofKeteleeriaI.Strobili,developmentofthegametophytesandfertilizationinKeteleeriaevelyniana.Amer.L.Bot.,,35(1):21-27.

4WangFH.ObservationsontheembryogenyofPodocarpusnagi.Bot.Bull.Acad.Sinica,,3(4).-.

5王伏雄.水松的配子体.植物学报,,1(1):8-17.

6王伏雄,喻诚鸿.花粉形态的研究,Ⅰ.术语及研究方法.植物学报,,3(1):81-.

7王伏雄,钱南芬,张金谈.花粉形态的研究,Ⅱ.松科及落羽杉科的花粉.植物学报,,4(1):47-62.

8王伏雄,钱南芬.无患子科花粉的研究.植物学报,,5(3):-.

9王伏雄等.中国植物花粉形态.北京:科学出版社,.

10王伏雄,陈祖铿,李宪章.银杏幼胚离体培养的研究,Ⅰ.蜂王浆对幼胚生长的影响.植物学报,,11(8):-.

11王伏雄,钱南芬.水杉的胚胎发育.植物学报,,12(3):-.

12王伏雄,陈祖铿.银杉的胚胎发育.植物学报,,16(1):64-72.

13王伏雄,陈祖铿,胡玉熹.从胚胎发育和解剖结构讨论红豆杉科的系统位置.植物分类学报,,17(3):1-7.

14王伏雄,胡玉熹.植物学名词解释——形态结构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15王伏雄,陈祖铿.银杏胚胎发育的研究——兼论银杏目的亲缘关系.植物学报,,25(3):-.

16王伏雄,陈祖铿.银杉的雌配子体.植物分类学报,,24(6):-.

17WangFH,ChenZK.Anoutlineofembryologicalcharactersofgymnospermsinrelationtosystematicsandphylogeny.Cathaya,0,2:1-10.

18WangFH.MicrosporogenesisinCycadsandCinkgo.in:“Microspores,EvolutionandOntogeny”,eds:BlackmoreSKnoxRB.,AcademicPress,0,-.

19王伏雄主编.银杉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0.

20王伏雄论文选集.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3.

科学成就

裸子植物胚胎学研究取得开创性成果

早在年,在张景钺的指导下,王伏雄就开始了裸子植物胚胎学的研究。在整整半个世纪中,虽几经挫折,研究屡次中断,但他对裸子植物胚胎学的研究始终未断。中国裸子植物种类资源极为丰富,约占全世界种类的一半左右,其中许多科属或种类为中国特有,“活化石”水杉和银杉更是驰名中外,同时,裸子植物约占陆地森林覆盖率的一半以上,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经济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从植物的系统与演化角度看,裸子植物这个分类群的许多特征,介于蕨类植物与被子植物之间,因此在探讨植物系统与演化时,它们可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50多年来,王伏雄单独或与其学生们合作,发表了大量有关裸子植物胚胎学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其中涉及的植物类群有松科中的银杉属(Cathaya)、油杉属(Keteleeria)、松属(Pinus)及其白皮松(P.bungeana);杉科的水松属(Glyptostrobus)、水杉属(Metasequoia)、秃杉(Taiwaniaflousiana)和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柏科的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罗汉松科的竹柏(Podocarpusnagi);三尖杉科的篦子三夹杉(Cephalotaxasoliveri);红豆杉科的穗花杉属(Amentotaxus)、白豆杉属(Pseudotaxus)及香榧(Torrevagrandis)。此外还有银杏属(Ginkgo)和苏铁属(Cycads)等。

通过对裸子植物各类群胚胎学的系统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它们的分类、系统与演化,都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王伏雄等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银杉的胚胎发育研究中,首次发现了单核花粉的胚性细胞核,经第一次分裂后即形成精子器原始细胞与初生原叶细胞,后者再经一次有丝分裂就形成两个次生原叶细胞。根据银杉花粉中两个原叶细胞的起源来看,它明显地不同于松科其他各属。另外从胚胎学的其他许多特征看,也都相继证明银杉属在松科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属是无可非议的。

通过对红豆杉科及松杉目各科的系统比较,王伏雄等提出了红豆杉科应放在松杉目之下,并与其他各科处于并列的系统位置。这一观点与世界著名古植物学家R.弗洛里(Florin)主张红豆杉科应从松杉目中分立出来,另成立红豆杉目是完全不同的。

银杏科在裸子植物中居于什么位置,早在上一世纪就有争议。王伏雄等人通过对银杏的胚胎发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银杏科与苏铁科的亲缘关系极为密切,而与松杉类植物相差较远。

早在20世纪50年代,王伏雄就曾经指出过:“研究植物系统发育与演化问题,必须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工作,相互引证和补充,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单从一方面考虑,往往难以令人信服……因此,综合性的分析与讨论,将会越来越重要。”他的这一学术思想,由于当时条件尚未成熟,一直未能实现。70年代后期,他亲自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多学科协作组,共同探讨裸子植物系统发育这一基础理论课题。参加该协作组的科技人员分别从事植物分类学、生态学、胚胎学、解剖学、细胞学、孢粉学、古植物学、植物化学以及植物生物化学等学科。经过协作组成员十余年来的潜心研究,已经获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中,由王伏雄主编的裸子植物系统发育丛书之一——《银杉生物学》,就是多学科共同协作的结晶。该专著系统地阐述了银杉这一“活化石”的发现历史,它在裸子植物中的系统分类位置;银杉在中国分布的范围及现存的资源情况;银杉生物生态学及群落学的特点;从微观角度还详细描述了银杉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结构;大小孢子叶球的结构、雌雄配子体发育,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过程;银杉的花粉形态特征;银杉染色体的数目与组型分析。此外,还记述了银杉的化学成分以及种子蛋白和叶片中过氧化物酶谱,银杉的保护和繁殖等内容。总之,该书对银杉研究工作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被子植物胚胎学研究上作出了贡献

40多年前,王伏雄撰写并发表在《美国植物学报》上的博士论文,“玉米自交杂交的胚胎发育”,就是有关被子植物胚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年回国后,他一方面继续裸子植物胚胎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对中国一些特有被子植物的胚胎学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曾带领其学生研究了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芍药(Paeonialactiflora)、星果草(Asteropyrumpeitatum)、中国蓝果树(Nyssasinensis)、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兜兰(Paphiopedilumgodefroyae)和知母(Anemarrhenaasohodeloides)等植物的胚胎学。近年来,他还指导学生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和荧光技术等新的生物技术,研究被子植物的生殖细胞、受精作用和胚胎发生中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通过研究不仅揭示了被子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些重要现象,而且对进一步探讨被子植物的系统分类与演化也提供了重要的佐证。王伏雄还一直重视植物实验胚胎学的工作,他曾说过:“从植物胚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由描述性的胚胎学向实验胚胎学发展,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发展趋势”。“实验胚胎学的发展,必须以描述性的工作为基础”。他把这两方面的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了。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正当实验胚胎学的研究在国际上刚刚兴起的时候,王伏雄和罗士韦就在昆明开始了云南松和云南油杉幼胚试管离体培养的工作,即把一至数个细胞大小的幼胚接种在含有吲哚乙酸和维生素B1的合成培养基上,培养两周后,幼胚细胞的数目有了明显的增加。这项研究结果,刊登在年美国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曾经引起了当时植物学界的很大反响。这一研究成果,在植物实验胚胎学上是一次勇于探索性的尝试。

此后,由于国内时局的动荡,王伏雄一直没有机会在实验胚胎学这个领域继续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他才带领他的学生们重新开展了这项研究。通过将向日葵、银杏等植物的幼胚,分别接种培养在添加吲哚乙酸、椰子乳汁等各种生长激素类物质的培养基上,结果发现这些生长物质对幼胚的进一步分化、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值得提出的是,他们在幼胚培养中,首次使用了蜂王浆这种天然营养物质,结果发现这不仅使未分化的幼胚得以正常分化和发育,而且还大大减少了培养胚的死亡率。此外,对幼胚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正当这项研究继续深入的关键时刻,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使研究中断下来,值得庆幸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行的花药与花粉培养,以及植物杂交胚的培养研究等均取得了长足进展,这是与王伏雄和他的学生们在植物实验胚胎学上的勤奋研究分不开的。

为中国孢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孢粉学是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刚刚崛起的一门新型学科。它不仅为探讨植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地层中地质年代的鉴定,古气候、古地理与古植被的重建等理论问题提供重要依据;而且在煤层与石油的勘探,蜂蜜的鉴定,以及枯草病(花粉过敏症)的预报和治疗上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出现立即受到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zyjjg/364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