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谭嗣同菜市口就义》
“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画展中,有一副油画作品《谭嗣同菜市口就义》,由画家喻昌农先生完成。该幅作品主要描绘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菜市口英勇就义的画面。当年“戊戌变法”失败,西太后慈禧囚禁光绪帝,大肆屠杀变法人士。谭嗣同本是有机会逃离的。但他留下一句: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戊戌政变记》
而后,便慨然待捕,最后被押至菜市口行刑。画作中,要把这样一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绘画出来实属不易。从绘画的角度而言,喻昌农先生无疑是成功的,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借助典型的人物形象、直观的构图处理,厚重的色彩感,以其极具个人风格的创造表现出了这样一位英雄的气节和光辉。
《谭嗣同菜市口就义》喻昌农一个表情暴露问题
然而,画作中一个人物的表情,却暴露出,这位画家或许对于这段历史并没有太多真正的了解。
画作中作为主人公的谭嗣同,位于画作中心稍偏左的位置,穿着一袭素衣,手脚都已上铐,但高举的右手让其形象显得伟岸高大,目视前方、怒目铮铮。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靠最右边这位白头巾、低着头、悲愁万分的围观群众之上。
注意:画作最右、白头巾群众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可以看到,画作中的这位群众,甚至是其后阴影中的那些群众,无不沉浸在一种悲伤之中。他们的情状流露出了对于这样一位变法英雄的崇敬与惋惜。
但真正的历史,却并不是这样。
戊戌六君子的戊戌变法,始于康有为等人的“公车上书”,这些其实都只是一些当时有识之士的举动,各省纷纷响应的也都是一些举人,当时被迫割地的台湾举人更是“垂涕而请命,莫不哀之(《康南海自订年谱》)”,而这些其实都没有真正深入到民众之中,大部分的民众并不知道这场变法到底是什么?他们更不知道,谭嗣同是谁?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因此,在这些围观的百姓眼中,这个被押上刑场的人,只是又一个“乱臣贼子”罢了。
据当时《国闻报》之撰写,对于更多的围观百姓而言,只是又多看了一场很“平常”的行刑罢了,他们或者面无表情、或甚至双手交叉胸前、面露微笑。可能是他们在清朝的那段日子里,看惯了杀头的热闹罢。他们压根不知道眼前这位“乱臣贼子”之死,是为了天下四万万人民。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有感一章》谭嗣同
这就是真正的历史,是如此地冷酷而残忍。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结语
我们不否认这幅油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不否认喻昌农先生的绘画造诣。或许这个围观群众的人物塑造只是喻先生一种艺术上渲染的手法罢了。只是,从历史的角度上而言,找出了这样一个瑕疵,望不要贻笑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