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中的鹖旦和荔到底为何物广州

刘云涛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褐马鸡

清冷枚《雪艳图》

大雪三候的“荔”就是马薤。

明殷宏《早春花鸟图》(图中站在岩石上的两只禽鸟就是鹖旦。)

7日,大雪。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四个节气,又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为仲冬之始。大雪的得名,是因前一个节气为小雪。小雪表示“寒未深而雪未大”,至大雪则寒渐深。大者,盛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矣。”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葵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

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

大雪起雪花飘

这几天,冷空气大举南下,北方地区开始普降大雪。很多人早上刚起来,便看到了李白的《清平乐·画堂晨起》一诗所描述的场景:窗外瑞雪纷飞,庭院迷蒙,狂舞的雪花气势如炉烟蒸腾,花花草草寒光闪闪,像挂满了一串串玉佩。面对眼前这种场景,李白心想,该不是天上的神仙喝多了,胡乱把白云揉碎吧!“谪仙人”的想象力果然从未让人失望。

欣赏完李白的大作,再来看看大雪节气有哪些物候现象。我们现在所讲的“气候”,在农历中包括“气”和“候”。“气”就是二十四节气,“候”即与节气相应的物候现象,称“候应”。因古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故一年共有七十二候,每个节气都有三候。

七十二候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及非生物候应。动物候应有动物的迁徙、交配、始鸣、始振等;植物候应有植物的萌芽、开花、结果等;非生物候应有雷始发声、始电、始冻等。

在先秦古籍《逸周书》中,已有七十二候的记载。因年代久远,一些候应至今令人难以理解,如“鹰化为鸠”“腐草为萤”“雀入大水为蛤”等。此外,对七十二候提及的某些动植物的真实身份,历代注释者分歧颇多,如大雪三候的“旦”及“荔”。

鹖旦就是褐马鸡

《逸周书·时训解》说:“大雪之日,旦鸟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即大雪初候为“旦鸟不鸣”,二候为“虎始交”,三候为“荔挺生”。《礼记·月令》说:“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鹖旦不鸣,虎始交。”《吕氏春秋·仲冬纪》也写作“鹖旦不鸣”,《淮南子·时则训》则写作“鳱旦不鸣”。可见“旦鸟”与“鹖旦”、“鳱旦”为同一种动物。

“旦鸟”是什么动物?晋人郭璞的《方言》认为:“鹖旦,夜鸣求旦之鸟。夏月毛盛,冬月裸体,昼夜鸣叫,故名寒号。”即认为“鹖旦”就是寒号虫。寒号虫是一种啮齿类动物,学名叫复齿鼯鼠。因其生性怕寒冷,冬天日夜不停号叫,故俗称“寒号鸟”。但既然寒号虫冬天叫个不停,大雪时节不鸣的“旦鸟”就不可能是它了。

其实,《吕氏春秋》及《淮南子》将“旦鸟”写作“鹖旦”或“鳱旦”,已表明这种动物的羽毛是褐色的。《说文解字》云:“鹖,鹖鸟也。似雉,出上党。”上党,即今山西长治。《禽经》说:“鹖,毅鸟也,毅不知死。状类鸡,首有冠,性勇于斗,死犹不置,是不知死也。”这种似雉又似鸡的动物,实际上就是鹖鸡,今名褐马鸡。

褐马鸡是鸡形目雉科马鸡属的一种,身材高大,长约一米。长相威武,全身羽毛呈深褐色,嘴巴粉红,脸部鲜红。头顶长着绒毛,耳羽雪白,成束状向后延长突出于脑后,有如犄角,看上去杀气腾腾,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禽鸟。由于它性勇好斗,古代取其形为武士冠,名为“鹖冠”。

大雪时节马兰花依然开放

大雪三候中的“荔”是什么?当然,它不可能是荔枝。有人说它是零陵香之类的香草,有人说它是马齿苋,也都搞错了。《说文解字》说:“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郑玄注《月令》说:“荔挺,马薤也。”《广雅》云:“马薤,荔也。”颜之推说:“此物河北平泽率生之,江东颇多种于阶庭,但呼为旱蒲,故不识马薤。”

可见“荔”就是马薤,马薤又名旱蒲、马蔺、马兰、马兰花等。是多年生密丛草本植物,自然分布极广,根系发达,耐寒冷,在北方地区能正常越冬。《神农本草经》称之为蠡实,医书称,蠡实味甘平,可治皮肤寒热、胃中热气、寒湿痹等,有坚筋骨之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zyjjg/526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