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蛋蛋姐看到了一篇文章,可能是年一整年里,我看过的最令人震惊的文章之一:“美国黑手党,每年要在深圳买一万多幅画”
这。。。黑手党……在深圳……买油画??这是在搞什么事情?难道美国黑帮,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吗?
真是吓死宝宝了,我赶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这个文章大致上是这么说的:
近十年来,美国的黑手党不停地在购买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拉斐尔的《座椅中的圣母》这类圣像画,当然了,买的都是高仿,即便是这样,一年的流水都超过了万美元
网上的文章说的煞有介事,但是这很让人疑惑,搞黑帮的人要那么多油画干嘛呢?是黑手党新换了个附庸风雅的老大呢,还是他们在用油画洗钱?
根据网传的这篇文章的说法,7年前,一位成功打入芝加哥犯罪集团,的FBI卧底透露,黑手党之所以买进那么多的高仿画,竟是为了重启一个古老的仪式,黑手党的入会仪式
详细的过程。。我是正经人,就不跟大家细说了,但是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教父会用匕首划开新党徒的手指,让血滴在一张天主教圣人的画像上
这大概类似于中国人古代结义的时候,“歃血为盟”的意思,用来代表“兄弟”之间的江湖情义,在仪式的最后,教父会点燃圣像,新党徒则需要将快烧完的画像合掌搓掉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每年对这种高仿油画的消耗量非常大,所以需要到深圳大量购买,据说年流水超过万美元
这个故事说的真的很有意思,虽然我没有明确的查到信息来源,不能明确知道这是不是一个真的新闻,但是其中有一点却是真的——
那就是,深圳真的有,专门生产这种高仿油画的村子,这就是一个叫做,大芬村的地方
大芬村卖画,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存,曾经有一组数据,世界上70%的油画都来自中国,而中国超过80%的油画都是来自大芬村
大芬村的占地面积只有0.4平方公里,却有2万多人在这里画画
在大芬村,随随便便找一个路人,都能画出梵高、莫奈的“作品”,而且都相当逼真,每年产出多万幅油画,出口创汇0多万,大芬村也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虽然这个“油画第一村”,多少有点山寨作假的意思,但是这一张张画,都是大芬村的“画家”们,自己亲手一点点画出来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大芬村的山寨,和别处的假冒伪劣,又有点不同
而说到大芬村的发家史,那就更加有点传奇意味了,大芬村的一切,从一位叫做黄江的商人开始
上世纪80年代,大芬村的村民全都靠种田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元
直到年,一位叫黄江的香港画商,想在深圳郊外找一个落脚地,几经辗转,他来到了大芬村,整个村子不到人,像是一个世外桃源,那一刻黄江下定了决心“就是这儿了!”
他带来了十几位画工,租了一间民房,又招揽了几十个当地农民,手把手教画画,开始临摹各种世界名画,开始了当时国内少有的,油画加工、收购、出口产业
黄江的生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订单从一开始的几千张,到后来的几万张再到几十万张,从那以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画工,在大芬村安营扎寨,大芬油画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可能一个小白画工,几周前还在学调色,但一个月内,他就能画出大师的“作品”
大芬村的画工基本上都是农民工,完全没有任何绘画基础,都是从头开始学起,调色、用笔、临摹,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能独自完成,在自己学有小成之后,他们还会叫上自己的家人和老乡,一起来大芬村学画画,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芬村就这样慢慢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油画村
有人说,大芬村充满了艺术气息,但是这里的画工,却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艺术家,画画只不过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而他们也只是维持着最低生活标准,高额的利润最终还是,流向了油画中间商的口袋
为了提高效率,都是流水线般的工作模式,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部分,分工合作,而绘画的过程也绝不是像艺术家,那般构思和享受,只讲求效率,要画得又快又好
有的时候为了赶一笔订单,他们会熬整个通宵,乏了就抽一根烟,实在坚持不住就席地而睡,打个盹在接着画,画室就像家一样,所有的行动都可以在,那个狭小拥挤的房间进行
画画是他们的一技之长,也是他们唯一的特长
4年,摄影师余海波来到了大芬村,这里的场景让他久久不能忘怀,此后的十余年间,他用镜头记录了大芬村画工的点滴
年,余海波叫上了女儿余天琦,决定拍摄大芬村纪录片《中国梵高》,纪录片的主人公叫,赵小勇,大芬村几万名画工的一员
赵小勇和万万千千的大芬村人一样,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16岁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打工赚钱,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推板车,一天只能赚6、7块钱
后来,赵小勇随着二哥,一起去深圳打工,最初那段时间,只能在树底下搭个帐篷,找不到工作、没有暂住证,还被抓起来,在收容所关了一天一夜
十年间,辗转换了很多工作,赵小勇的月薪从涨到了,在陶瓷厂打工的他,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小勇知道了大芬村,“原来画画也能赚钱”,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辞职去了大芬村
刚开始时候,赵小勇什么都想画,人物画两天、风景画两天,折腾了两个多月,哪个都画不好,没接到几个订单,他开始失去信心了,直到有人建议他“画梵高的画,梵高的画订单最多”
就这样,赵小勇开始画梵高,一画就是20年,赵小勇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专心临摹梵高的作品,他发现《向日葵》和《咖啡馆》,最好卖,刚开始一个星期只能画两三幅,然后拿去卖,两三个月后,赵小勇开始逐渐上手了
一年后,赵小勇把自己的女友接到了大芬村,算是向前迈进了一步,赵小勇的画技也突飞猛进,订单越来越多,他在自己的画室门口,挂上了“专画梵高”的招牌,很多油画商慕名而来
为了能临摹得更像一点,赵小勇一有闲钱就去买,梵高的画册和书,仔细研究,还会看梵高的电影,渐渐地,赵小勇喜欢上了这位艺术大师,他也在梵高身上看到了,两人的相似之处,甚至他觉得自己比梵高更“幸运”,至少他的画都能卖出去,而且很抢手
在大芬村的20年间,赵小勇一直在画梵高,画了近10万幅,养活了一大家子,买了房子,也买了车,因为画的不错,赵小勇被称为“中国梵高”
他临摹的梵高被卖到世界各地,如果你去欧洲旅游,博物馆的油画纪念品就有可能,是出自赵小勇之手
而一直以来,赵小勇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虽然画了一辈子梵高,他还没见过真正的梵高亲笔画,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去看看真正的“梵高”,年,在余海波父女的帮助下,赵小勇终于踏上了去往荷兰的路
他来到梵高美术馆的门口,久久伫立,他一眼就认出了,馆外纪念品商店里的画,他有些激动“那是我的画”
卖画的人告诉赵小勇,每幅画卖欧元,这比他卖出的价格贵了整整10倍,赵小勇眉眼间又有些许失落
赵小勇走进美术馆,看到《星空》、《咖啡馆》,还有他画了无数次的《向日葵》,最后走到梵高自画像前,端详了很久,熟悉又陌生,嘴里一直念叨着
“不一样,颜色什么的都不一样”
从美术馆出来,赵小勇久久不能平静,他喝了很多酒,那晚他彻夜未眠,因为他知道,无论如何自己也成不了梵高,他也才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画家,只是个画工
赵小勇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去了巴黎郊区的梵高墓地,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他点了三支烟敬自己的偶像
回国后,赵小勇很郁闷,他满脑子都想着“以后该怎么画下去”,看到了真正的“梵高”后,他仿佛也看到了矛盾的自己,还要继续临摹吗?
他可以假装自己是梵高20年,但不能假装一辈子,毕竟没有人可以复制别人的一生
在艺术边缘徘徊了20年的赵小勇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他回到邵阳老家,写生、画肖像,开始了自己的原创画作
四十不惑的赵小勇,还像个热血方刚的少年,在大排档喝着啤酒,聊着梦想,“我想画原创、画自己的生活”
《中国梵高》纪录片,获得了年洛杉矶华语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而最打动我的,是这部片子带给赵小勇的改变,曾经的他靠画画吃饭,28分钟就能画好一幅《向日葵》,22分钟就能画一幅梵高自画像,但直到他亲眼看到梵高的画作,他才发现,他根本不了解梵高,也根本不可能成为梵高
如今的赵小勇,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依然靠画画吃饭,不再是梵高的模仿者,他只是赵小勇,一个在大芬村心怀梦想的画师
图:近期热映的电影《至爱梵高》
我崇拜梵高为艺术燃烧的人生,但我也能理解大芬村的赵小勇们,他们曾经为了生计,不得不一天又一天地模仿梵高,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画着自己并不理解的画
这算不上高尚,但这却是很真实的生活
知道了赵小勇的故事以后,我的心情很复杂,我想我们很多人,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也许我们都曾是赵小勇,为了生活,我们都曾经做过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说过自己并不真心认同的话,夸过自己并不发自内心欣赏的人
所以当看到赵小勇,下定决心要做自己的原创的时候,我被他深深打动了
放弃原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很难
而要开启一段完全未知的生活,更难
大芬村里,有很多很多的“中国梵高”,但是,他们的称呼外面带着引号,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我希望有一天,大芬村里不再有“中国梵高“,却能有一个又一个的赵小勇、赵大勇,谁又知道,他赵小勇就不能是下一个天才画家呢?
曾经,赵小勇临摹的梵高,只能卖到几十、几百,如今,他的原创作品,却已经卖到了元一幅,最贵的甚至达到了10元
我想起赵小勇,第一次看到自己模仿了20年的梵高真迹时,说的那句话:“不一样,颜色什么的都不一样”
因为不一样,赵小勇一辈子都不可能成为梵高,也是因为不一样,他才能成为今天的赵小勇,向每一位奋斗中的艺术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