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张大千的72变书山有路勤为径

北京治疗白癜风会痛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作为中国近代画坛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画家张大千有让后人说不完的故事和贴不完的“标签”,“中国造假第一人”“敦煌文物破坏者”“美食家”“旅行达人”“收藏大拿”“园林造景咖”……不胜枚举。

“造假第一人”

20世纪最传奇的画家,同时也是天下第一造假高手。一骗陈半丁,二骗黄宾虹,三骗徐悲鸿。

年代的一天,北平城里的10余名画家举行雅集。宴会上,年龄最大、名望最高的大画家陈半丁老人兴奋地宣布:他新近搜获到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和尚的一部画册精品,为此特地邀请北平艺苑名流第二天晚6点到他家中鉴赏。当晚,受到邀请的有中国画学会会长周养阉以及著名画家黄君壁、马晋、王雪涛、陈师曾、于非闇、徐燕孙等,喜欢石涛的张大千听到消息也不请自来。

等大家都到齐了,陈半丁捧出宝贝画册、刚刚展示,张大千就不由自主地大声说:“是这个册子啊!不用看了,我晓得!”陈半丁被这个年轻人的狂妄急躁弄得很生气,于是他学着张大千的四川口音说:“你晓得,你晓得啥子嘛?”张大千说,这是我画的,接着他说出了这本册子里的那一页画的是什么,包括最细微的细枝末节他也说得头头是道,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这就是张大千,从不掩饰自己对名家的抄袭,造假水平之高可称“天下第一造假”高手。

无独有偶,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某著名美术博物馆开了一次规模不小的“石涛作品特别展”,邀请了各界名流参展,张大千也在受邀之列。

不过张大千逛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出来了,对秘书一笑:这些画中有三分之一是我早年的仿作。

然而,天才画家张大千的临仿并不限于石涛,马远、李唐、郭熙、范宽、董源等众多宋元明清的名家大作,他都临摹得出神入化。

年北京秋拍,张大千在年临仿的董源的《江堤晚景》还拍出了1.32亿元的高价。

右为张大千临仿董源《江堤晚景》

正是凭借这一手厉害的临摹本事,张学良、陈半丁、徐悲鸿、罗振玉等都曾拜倒在张大千的假画面前。

书画鉴赏家、史论家傅申评价张大千:“他是身上拔一根毫毛,要变石涛就变石涛,要变八大就变八大,要变唐伯虎就变唐伯虎”。

张大千何以摹仿古人作品到足以乱真?背后是张大千把摹仿当成了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为了让自己临摹的作品更贴近原作,他需要仔细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家的用笔习惯、作画节奏,使用的印章等等,创作使用的笔墨纸砚都需要经过细细筛选,反复确认,在临摹古人上,着实花了实打实的真功夫。

画家叶浅予说:“张大千是中国画家中最勤奋的,所有古人的画都临过不止十遍。”

张大千自己曾讲过:“我张大千不是天才,也不信天才,这支笔下,有我几十年的功夫,我不是生来就会画画的,七分人事三分天,绝非乱说……很少有人肯像我这样下功夫就是了。”

敦煌壁画:飞天

“敦煌文物破坏者”

公元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域各国和我国的陆路,佛教便逐渐传入我国。两个世纪后,公元4至14世纪,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敦煌石窟艺术开始形成,是年来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精华。

但是,自宋代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陆上丝绸之路的没落,敦煌逐渐被人遗忘。至明清之际的几百年间,敦煌逐渐成为了一个老少边穷的地带,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掩埋在黄沙之下。

直到清末,俄国人第一次将手伸向敦煌,盗走了第一批塑像和经卷开始,年英国文物商人斯坦因又带走了29箱文书、经卷、绘画作品。一年之后,法国人伯希和来了,再次带走了大量敦煌写本。此候,敦煌又遭到了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的连番“洗劫”,至此,藏经洞中的文物,已经所剩无几。

但是,国人再次认识敦煌是从张大千的画作开始的。在此之前,政界、文化界、艺术界众多人士包括徐悲鸿在内,对敦煌的认识“不过是民间匠人的鄙陋之作”。与此同时,在张大千先生去敦煌前几年,中国的众多最有影响力的学者都认为:中国国画走进死胡同,主张全盘引进西方绘画。

作为画家中入传统最深,研究和临习最多的张大千,却奔向了黄土大漠。

年3月的一天,“大风堂”掌门人张大千,携二太太黄凝素、三太太杨宛君、小儿子张心智、徐悲鸿的学生孙宗慰等离开成都,取道兰州、张掖、酒泉到达敦煌。临行时,他对好友熊佛西说:“此去敦煌,安营扎寨,搞不出名堂,绝不回头!”

在敦煌两年零七个月的艰苦岁月里,张大千率领门人子侄及番僧近吏,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殚精竭力,苦苦面壁,第一次调查了敦煌地区文物分布情况,并为莫高窟、党河南岸的西千佛洞、安两县的榆林窟(俗称万佛峡)、水峡口共个石窟编了号,并临摹了各处石窟中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西夏时期的壁画精品共幅,其中大者逾12丈之巨,小者也2尺有余。消耗的画材不讨其数,单石青、石绿、硃砂等昂贵的矿物质颜料就用去了数百斤。

除此之外,张大千还完成了一部20万字的学术著作《敦煌石室记》。书中对莫高窟各洞的内容及考证“记之甚详”。与此同时,张大千还向当时政府的有关方面多次提出建议,要求把莫高窟等收归国有,并迅速建立管理机构,施行保护措施,对其进行妥善的管理、保护和研究……

为了筹钱,期间,张大千曾多次中途返回成都、重庆,甚至变卖了不少古画收藏和家产。即便如此,两年多的时间里,张大千还是欠下了两黄金的外债,这笔债务直到50年代末才逐步还清。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这样评价张大千的敦煌之行:“敦煌学,今日文化学术研究之主流也。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以窥见此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何况其天才特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在吾民族艺术上,另辟一新境界。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更无论矣。”

著名画家叶浅予说:“投荒面壁近三载,他的大胆行动已超出个人做学问的范围,完成了只有国家财力才能做到的事,张大千在保护石窟和艺术研究上有先行者地位。”

其实,对于艺术界,在张大千先生去敦煌前几年,中国的众多最有影响力的学者都认为:中国国画走进死胡同,主张全盘引进西方绘画。

敦煌归来,随着张大千声誉日隆、人气极高之际,传出了他在敦煌破坏壁画的消息,致使他的敦煌之行毁誉参半。

张大千在敦煌究竟有没有毁画呢?

对此,有以下几种解说:

张大千率弟子们在第20号窟临摹,注意力集中在一幅五代壁画上,目光偶然落到右下角,看见早已剥落的一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他认为画的下面还有画。当天晚上,张大千到上寺请教老喇嘛,老喇嘛说:“我幼年进庙时,老法师带我去看壁画,曾经对我说,莫高窟到处是宝,画下有画,宝中有宝。”张大千和弟子们商量后,决定打掉外层,寻找里面的艺术珍品。他把外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下来,然后剥落外层,下面果然是一幅色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

谢稚柳《敦煌艺术叙述》稿本

著名的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也曾提到这件事。

他说:我到敦煌之前,这两幅壁画的外层已经给张大千打掉了,所以我并没有亲眼看见打掉的过程,……要是你当时在敦煌,你也会同意打掉的,既然外层已经剥落,无貌可辨,又肯定内里还有壁画,为什么不把外层去掉来揭发内里的菁华呢?谢稚柳从唐代郡县设置情况及“墨离军(唐代一大军镇)”等资料判断,“此窟当始于天宝五载(公元年)后,成于十四载(公元年)前”。谢稚柳在回答记者时说:“这幅壁画对考据唐代艺术帮助很大。”

张大千也并不避讳此事,在《临摹敦煌画展览目次》中也曾叙述此事:莫高窟重遭兵火,宋壁残缺,甬道两旁壁画几不可辨认。剥落处,见内层隐约尚有画,因破败壁,遂复旧观,画虽已残损,而敷彩行笔,精英未失,因知为盛唐名手也。东壁左,宋画残缺处,内层有唐咸通七载(公元年)题字,尤是第二层壁画,兼可知自唐咸通至宋,已两次重修矣。显然,张大千认为果断地“破壁”,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史的断代问题有所贡献。

对于敦煌壁画被毁,张大千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一种看法认为:张大千为一己之私,漠视珍贵的古文物,他的行为从客观上讲,是对敦煌艺术的破坏。另一种看法认为,不论张大千是否破坏壁画,我们首先要搞清敦煌这两幅壁画是否应该被打掉。

年傅斯年、李济给于右任信中说:

张大千临摹各朝代绘画,先画最上一层,画好就将这层剥去,然后又绘再下一层,然后继续剥掉,继续画……

敦煌石窟的墙壁,是由戈壁滩的石子堆砌成的,在壁上画画,先要在石墙表面涂上泥巴、石灰,铺成墙壁。敦煌壁画,由北魏到宋,历代前来求神祝福者甚多,前人在墙壁表层画满了,后人在墙上再铺一层泥巴、石灰,继续画,经历若干朝代,而今敦煌的墙厚厚的,形成了好几层壁画。很多壁画是一层层覆盖着画的,各朝代在上层涂泥土,重画——最里面就最久远。

作为后辈,我等不可被片面之词所蒙蔽。作为画家,大千先生投荒面壁将及三载,完成了一件只有国家财力才能做到的事,他的大胆行动已超出个人做学问的范围。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肯定的是,张大千先生是我国当代画家中第一个去敦煌临摹壁画的人,也是中国石窟艺术研究工作的先行者,他对于敦煌艺术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富可敌国的收藏达人”

如果,你有根金条,是选择买下一座北京的四合院还是一幅画?

张大千的选择是后者。

年冬天,抗战刚刚结束,远在四川老家的张大千,决意去北京定居。刚好有一座前清王府出售,要价两黄金。东拼八凑终于凑够了钱,马上就要入住豪宅了。

好巧不巧,这时,北京琉璃厂挂出一幅开价两黄金的古画,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何以一幅画能让张大千舍弃安居豪宅?

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南唐顾闳中的绝世名作,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巅峰之作、国画之粹,为历代帝王藏品。自从溥仪将此画带至东北长春伪满宫后便流落宫外。想不到,《韩熙载夜宴图》又辗转流落到了北京。

对于“收藏舍得”的张大千来说,此时正是“房子以后还有,而此图一纵即失,永不再返”。

除了这幅国宝级藏品,当时已拥有石涛写陶诗册、真书千字大人颂、宝掌和尚画像等诸多藏品。同一时期,凭着与琉璃厂良好的关系和他鉴藏的独到眼光,先后收到从长春散出的历代名画9卷:南唐董源《潇湘图》、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人《群马图》、《溪山无尽图》、元钱舜举《明妃上马图》、姚廷美《有余闲图》、周砥《铜官秋色图》、明沈石田临《铜官秋色图》、姚云东《杂画》六段。

年他曾在成都举办了“张大千收藏古书画展览”,观者如云,甚为轰动。共展出所藏唐、宋、元、明、清古代精品余件,其中有巨然、苏东坡、赵子昂、黄公望、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陈老莲、八大山人、石涛等大家的杰作。冯若飞以“富可敌国,贫无立锥”赠大千,大千观后又加八字“一身是债,满架皆宝”,一时传为美谈。

除了众多古画,他还收藏了许多古人墨迹。如放到现在,每一幅都价值连城。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羲之草书《行穰帖》。

只是所谓“且物聚于所好,有聚必当有所散”。张大千收藏的珍贵书画,很多并未保存下来。第一次散失是因抗战爆发,24箱书画运回老家,编成《大风堂书画录》。可惜的是,除少部分携走外,其他都成了过眼云烟。第二次散失是在筹备去敦煌摹写壁画,因经费不足,不得已售出大量明清字画以供开支。第三次在年,张大千匆匆出国,所携带物品有限,只能够带去六、七十幅,此事,被画家比喻为“隋珠散於蜀郡”。

张大千出国之后,为迁居南美,只好将收藏的藏品售出。随后又迁居巴西,修筑八德园。此阶段,他出让藏品,悉数投入花园修造中,一批法书名画,俱散失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另外他还向著名画家王季迁借钱,以书画作抵押,由于久而不赎,就全归王氏所有了。

虽然流失很多,但大风堂中仍存下一批极为珍贵画幅。年居巴西时,张大千将藏品共编印了四册,名为《大风堂藏画》。

张大千收藏的珍贵藏品,在他去世后,由家人整理好,全部捐献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馆。其中隋代2件,唐代4件,南唐五代8件,宋代31件,元代9件,明清及无款计20件,宋绢及明清纸7件,大风堂选毫四支,石砚一方,木雕观音像一座,奇石五块,总计94件。于年5月13日正式点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至此,张大千一生的收藏生涯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足迹遍世界的旅行达人

张大千一生的游历,不要说同时代的画家比不了,即便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恐怕也罕有人能比。大千先生一生见得多,走得远,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

喜好游山玩水,从南方到北方,从东边到西边,从国内游到国外,从东方游到西方。他一生到过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正如大千自己所说,“老夫足迹遍天下”。

纵观大千一生的游历,从年到年出国前,除了日本和韩国,大千的游历主要在国内。上世纪20年代中期,大千画作不仅价格高,销路好,而且在全国市场都吃得开。所以,从不担心缺钱的大千能像现在的CEO一样,时常坐飞机飞来飞去,这在民国艺术界是极为罕见的。他先后四上黄山,五上峨眉山,两游华山、桂林阳朔、罗浮山,还到了西藏、嘉峪关、泰山、衡山、嵩山、雁荡山、天目山、五台山、长江、黄河、新安江、洞庭湖、太湖、洪湖、东湖,……足迹遍布祖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年移居海外后,开启了周游世界之旅,先后在印度、香港、阿根廷、巴西、美国、台湾定居,再没回大陆。年底,张大千花20万美金在巴西圣保罗购地亩,建了著名的八德园,并在此居住长达17年之久。据悉,八德园从购地到建成,共耗资万美金,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后又花巨资在美国购建“可以居”“环碧庵”,在台北建“摩耶精舍”。五十年代还穿梭于美、欧、亚之间来回游,曾赴法国、英国、意大利、西德、希腊、瑞士、西班牙、比利时、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印度等国游玩和办展。

美食家

年,已经定居台北3年的张大千,在准备过年之时,想起了张学良,于是便给他写了封信,邀请他和赵四小姐在除夕这天来自己家里吃个饭,一起过年。

请张学良吃饭,自然是不能简单了,张大千提笔便准备先写一张菜单:“干贝鸭掌,红油豚蹄,菜薹腊肉,蚝油肚条。”

这四道菜,是张大千请客所必备的四样菜,张大千所留下的大部分菜单里,都有这几样菜。

接下来那就上点硬菜吧:“干烧鳇翅,六一丝,葱烧海参,绍酒烤笋,干烧明虾...”

写着写着,张大千一拍脑袋:“过年了,加一个元宵。”

写完了元宵之后,张大千又一嘀咕:“汉卿是东北人呀,北方过年是吃饺子的,不是吃元宵的。”

于是便又想了想,又在菜单上加了两个菜。

……

作为美食家和烹饪大师,张大千是有自己的“大千菜单”的,包括“大千鸡块”“大千干烧鱼”“大千三味蒸肉”“大千羊肉”“大千豆干”“大千鱼翅”等及名目繁多的各种风味小吃,都是张大千综合南、北佳肴的特点,在川味技术上,亲自设计和制作的。

徐悲鸿曾在《张大千画集》序中说:“能调蜀味,兴酣高谈,往往入厨作美餐待客”。

谢稚柳也曾回忆道:“大千的旁厨小技是精于烹饪且对客热情,每每亲入厨房做菜奉客……所做‘酸辣鱼汤’喷香扑鼻鲜美之至,让人闻之流涎,难以忘怀。”

张大千既爱吃、又懂吃,这两条是判断美食家的重要标准。什么叫“懂吃”?不仅要知道一道菜的做法渊源,还要深谙这道菜的食材,并知道去哪家菜市场能买到,还要能下厨做出来——算得上全科素质。张大千对自己在美食方面的造诣也是颇有自信的,他曾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张大千一生都把烹饪当做一门艺术来追求,在他的眼里,一个真正的厨师和画家一样都是艺术家。“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里能学好艺术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hehaotebdf.com/ajyzyj/471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