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代疆域版图来看,清朝可以位居前列。在18世纪最鼎盛时期,领土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跟很多朝代相似,清朝也是以武力奠定基业。这跟清朝的起源有关。
当年关外的时候,虽然资源丰富,却十分寒冷。再加上明朝的拼死相抵,迫使清朝早期的时候,做出很多改变。八旗就是这么出现的。
这是一个军民合一的组织。他们平时是百姓,战争到来时,要披甲上阵,到疆场厮杀。等于所有人都被投入到战争当中。
不过,这种恶劣环境下磨砺出来的八旗军,确实对清朝前期的开疆拓土,提供了很大帮助。后来又改编组建了明朝降军,成立绿营。这两支军队,在清朝疆域开拓阶段,出力最多。
虽然从顺治年间,基本已经平定天下。但是,真正开拓疆土的时间,还是在康熙时期。因为顺治时期,清朝主要经历都用来消耗明朝领土。即便康熙前期,各地仍有起义。
吴三桂掀起的三藩之乱,险些让清朝撤回关外。不过,康熙时期的对战扩张,仍是非常有限的。疆域扩张上,主要是收复漠北蒙古的喀尔喀地区。
清朝成立后,蒙古虽然臣服,并在顺治年间,派遣使臣到北京朝贡。但是,清朝对于蒙古的管辖,一直十分有限。而且,当时蒙古准噶尔部在沙俄支持下,对漠北喀尔喀地区发动战争,并进军内蒙古。
喀尔喀地区的蒙古部落大败,只能投奔清朝。康熙一面责令准噶尔部退兵,一面积极备战。准噶尔部实力不弱。康熙前后三次亲征,历时十年,才将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清朝版图中。
至于跟沙俄交战,签订条约,更多是为了划定疆域界线。对开拓疆土帮助不大。虽然康熙本人在位六十年,但在开拓疆土这件事上,跟雍正、康熙相比,确实有限。这倒不算康熙本人能力不足。
说到底,开拓疆土拼的是国力。康熙时期,虽然天下基本已经稳定。可是,官吏腐败严重,各地灾祸频起,再加上连年的战争,国库早已被掏空了。
所幸,继位的雍正是个有能力的皇帝。虽然不是每件事做得都对,但雍正至少狠刹了康熙以来,官场奢靡腐败的风气。这为后来要做的其他事情,打好了根基。
在民政上,雍正鼓励农业,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改革。这些做法,都让雍正时期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而且,从顺治时期,清朝军队开始大量配备枪炮。当年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时,火炮就曾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从康熙到雍正年间,清朝军队可统计的鸟枪数量,已经达到五万余支。
这些热武器配备到军队后,都有专门的兵种使用,并且会进行固定训练。所以,到雍正时期,清朝从国力到军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为了对外战争,雍正对中枢机构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动。军机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这些做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青海被完全纳入清朝的版图中。
到了乾隆继位的时候,清朝家底已经非常丰厚了。当然,乾隆在位前期,确实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无论是民政或军事,都有一番成绩。到乾隆三十一时,当时全国已经开垦的耕地数量达7.8亿亩,人口接近3亿。不说赋税,仅是这个级别的土地和人口。对于一个古代王朝而来,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而且,乾隆一直以祖父康熙为榜样。希望能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帝王。对于开拓疆土,稳定边患,一直比较赞同。从王朝边境安危来看,这些对外战争,并非完全没有必要。
乾隆时,清朝疆域开拓速度更快了。除了漠北在当时被完全纳入版图外,新疆也纳入中国版图。当时清朝疆域南到西沙群岛,东北达库页岛、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北到贝加尔湖以南。
但是,随着乾隆后期,皇帝愈加崇尚奢侈,官吏腐败严重。连续对外战争,也对国库造成极大负担。
国力开始走向衰落。再加上闭关锁国的影响,对外界的进步,一直无动于衷。最终在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后,遭到列强入侵,国土大片割让。等到年,清朝灭亡前夕统计,领土仅剩万平方公里,缩水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