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清华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关于清华的关键词。而重合度最高的那些词汇,最终成为了我们身份认同的基石,是清华人独有的暗语,标志着清华的特色与光彩。
过去的五年中,有一个名字悄悄地爬到了“X字班”、“米”、“麻辣香锅”和“SCI”们中间——《马兰花开》。这部清华大学的原创话剧,正在逐渐成为清华人共同的回忆。
自年首演以来,《马兰花开》已在全国各地演出12轮55场,覆盖观众八万余人,获得包括清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等在内各项荣誉。据统计,清华目前在读的大二及以上年级的本科生,几乎所有人都是《马兰花开》的观众。
“我第一次看《马兰花开》是在高二的暑校,虽然只是一段录像,但其中邓稼先和来自清华大学的科技工作者的故事仍旧给了我巨大的震撼,由此我选择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也在入学后加入了剧组成为一名景片演员。”
“上大学前我没看过话剧,以为就是演员们在布景当中对话,现在我更觉得自己像是看了一部大片,开场的爆炸与枪声直接让我‘陷入’了这部戏。”
“看《马兰花开》之前,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觉得它可能只是一首‘赞歌’而已。然而当我真正因为它笑过哭过,为其中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动人的故事、有血有肉的述说而动情、震撼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一部怎样优秀的话剧,任何人都不应该错过。”
“记得上学期有一个清华老学长们组成的合唱团参加节目的视频刷遍了朋友圈,我觉得这部戏就是这群人的真实再现,我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们始终享受着他们的贡献,感谢《马兰花开》,向中国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致敬,向所有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清华学长们致敬!”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是一个价值与信仰被碎片化、离散化的信息冲击的时代。这部话剧带我们重新认识了清华精神、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精神,让我们固守本心、清醒纯正。”
从童年邓稼先要造“中国人自己的子弹”的志向和少年邓稼先不堪受辱愤而撕旗的义举讲起,《马兰花开》向观众们再现了邓稼先学成归国、告别家人、隐姓埋名、勇攀高峰、痛别挚母、身铸国魂,给在场所有人的心灵以巨大震撼。
“选择了清华,就是选择了一生的责任。”百年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清华人总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勇担重任、义无反顾。一部《马兰花开》,激起了所有人在这个年代异常珍贵的热血与责任感,把五四的呐喊带到了百年之后,震撼人心。
而现在,《马兰花开》全新的演出将重返新清华学堂,给新一代清华人带来全新的感动!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第十三轮演出将于10月18日、19日下午2:00~4:00,以及晚7:30~9:30连续演出四场。
下周一二(10月15、16日)下午2:00~5:00,在团委门厅将组织门票发放,欢迎新老观众们前来领取。我们将全力以赴,带来更热血、更真诚的演出!
五年的积累与磨砺,四场的凝聚与绽放。我们等着你,共赴任何清华人都不可错过的《马兰花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